中國大陸力圖解決青年就業與國際科技圍堵的新嘗試

發佈日期:2023-09-07

中國大陸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宣稱要「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實踐中「建功立業」,並使青年「在以中國大陸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奉獻青春和智慧。」筆者認為,中國大陸政府此舉,是力圖解決「青年失業」與「國際科技圍堵」2個困境,但亦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

首先是青年失業的問題,中國大陸青年失業問題嚴重,儘管官方推出許多針對高校畢業生的一次性擴崗補貼政策與一次性吸納就業補助政策。同時祭出穩定「三支一扶」計畫,讓大學生在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然而由於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失業率依然高漲,今年5月已達歷史新高20.8%6月失業率達21.3%,若將千萬名躺平族、啃老族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中國大陸青年失業失業率可能高達近五成,遠高於官方公布數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在815日更發布從今以後將暫停發布全國青年人城鎮調查失業率,被認為是「蓋牌」,引發社會「戴上眼罩就以為看不見」、「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的嘲諷,而青年間瀰漫著濃厚的「躺平」心態。

因此《措施》中規定了許多對青年的「利多」,例如: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等領域,40歲以下擔任負責人和幹部不得低於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資助項目比例需高於45%;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青年科學家項目,負責人申報年齡亦放寬到40歲(以往規定60歲以下,實際平均為55歲),且不設職稱、學歷限制;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的研究項目由40歲以下主持的比例不低於六成;科研業務費預算支持35歲以下青年的比例不低於年度預算50%;不把論文數量和人才頭銜做為機構評價的指標;甚至規定青年從事應酬或非學術活動,每週不能超過1天,每週不能超過2成的時間。

前述對青年的各種「利多」,正透露了中國大陸科研單位以往年齡過高、機構評鑑過度「形式」,以及應酬或非學術活動過多等弊端。此外,由於中國大陸以往績效、統計數字「造假」、「灌水」的劣跡斑斑,過去對臺青年設立的創業基地,也出現地方政府為求「統戰指標」,而默許「偽創業者」和「新創掮客」收取補助利益,卻沒創業實績的情形。可以想見,未來各地為了達到《措施》中的各種指標,以青年掛名、造假的情形勢必叢生,加上國家重點研究計畫,青年擔任負責人,不必限制學歷及職稱限制,增加「上下其手」的空間,中央政府以大筆預算「資助」青年的結果,很可能非但無法幫到青年,反而產生一批「掮客」,造成青年「看的到吃不到」的更大不滿。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近年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及科技戰,確實令中國大陸的經濟及科技前景備受打擊,日前受美國制裁,一度淡出智慧手機市場華為公司,推出旗艦智慧手機,力圖宣示突破美國晶片禁令,卻仍被質疑「宣示大於實質」,晶圓良率及產量均有限,難以大量供貨。中國大陸為突破此種「卡脖子」的困境,習近平多次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摒除浮誇、要求誠信,《措施》的發布,突顯中國大陸將科技發展的希望寄託於青年,卻也再次透露以往大陸科技的造假、抄襲、過度吹捧等弊端。中國大陸雖然深知自主科技的發展,需要長期在教育、產業等領域上投注大量資源,近年的確實投注大量資源在研發領域,2022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人民幣3兆元,然而,監管障礙、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政府資金效率低下以及私營部門參與不足等問題,都將遏制中國大陸的科技創新。

 綜合言之,《措施》能否突破「青年失業」與「國際科技圍堵」仍有疑問,卻可能引發更多負面效應,後續發展仍須持續關注。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黃奕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