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大國博弈:行為與戰略目標

發佈日期:2023-09-21

世界局勢在美中對抗、百年大疫、俄烏戰爭等一連串事件的衝擊下,出現了大幅度的權力結構重組。整體而言,從冷戰結束後的一超多強,轉變為兩極化多邊主義的對抗。中共在習近平主政下,從追求內部成長變成對外的擴張,也就是從「韜光養晦」調整成「有所作為」。這種擴張式的崛起,就地緣政治來看,從東北亞、台海、南海、甚至到印度等鄰近地區是一種軍事與安全的威脅。不僅如此,更隨著「一帶一路」、「孔子學院」等佈局,藉由經貿與文化,將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往全球滲透。正當美國與西方國家逐漸注意到大陸崛起可能帶來的威脅,20222月又爆發了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的戰爭,更加速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防範,從安全上在印太的圍堵,到經濟上的去風險與降低依賴,世界局勢逐漸形成一個以美中對抗為主軸,並朝向「兩極化」與「多邊主義」的世界秩序。

當前朝向「兩極化」的世界秩序,是以中共和美國為對抗的核心,但建構多邊主義則是基於兩種不同的利益。對美國而言,是以「安全」為核心利益,從既有的北約進行功能強化與擴張,再到印太地區建構新的多邊安全機制,例如美日印澳(QUAD)四方會談、AUKUS軍事同盟、再到美日韓峰會的常態化、甚至透過日韓將北約與印太進行連結。印太地區近年來在美國的主導下,這些小多邊主義的發酵,更被形容為「小北約」。這些多邊機制是以安全為核心價值,目標則是包括俄羅斯以及中共。在另一方面,在俄烏戰爭後,中共逐漸取代俄羅斯成為「反美集團」的領導國家,建構的多邊主義大多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在近幾年較為突出的常態性、組織性的多邊主義成果主要包括: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峰會、金磚國家、一帶一路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中共-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等。這些組織主要的特徵是以經濟合作、發展為主要訴求,並且廣泛的在全球不同地區展開,除了北美與歐洲地區之外。

在兩極化的多邊主義之外,全球在美中展開全面對抗之前,也已經存在若干的領袖級峰會,不僅涵蓋各種議題,而且美國與中共都有加入,例如聯合國及周邊組織、APECG20等。這些既有的峰會組織,過去是以各項議題為多邊主義運作的價值,在當前美中兩極對抗的格局下,現在的重要性反而是提供美中元首場邊會面或是對話的平台。

透過簡單的分類可以大致看出一個趨勢,當前的兩極化多邊主義,在中共主導的這一方,成員多以發展中國家,且多為非民主國家為主,合作的議題環繞在經濟與發展。在美國主導的部分,除了北約之外,新發展出來的小型多邊組織或對話,則是應對中國,並以安全議題為主。而已經存在並同時有美、中兩強在內的組織,過往多為多國領袖在全球化下倡議合作的平台,現在更具有提供美中領袖場邊峰會的功能,有時美中領袖峰會的附加功能,反而比主體會議更被關注。

當下的全球秩序,在結構層面看到了兩極化並且朝向多邊主義發展的格局。對中共而言,在參與峰會的行為層面與戰略目標格外值得注目。其中,近期從不同的領袖峰會,觀察習近平親自出席或是指派代表出席,可以看出中共在大國博弈可能隱含的戰略目標。

首先,習近平親自出席的峰會,凸顯其戰略目標,當然就是中共有意維持、鞏固主導地位,並藉此擴張全球與特定地區的政治影響力。這些峰會有幾個特徵:其一、大陸主導或發起;其二、在大陸主辦;其三、成員為發展中國家同時排除西方國家。近期的例子包括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峰會、中亞峰會或是即將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

第二,習近平過去出席,但現在不出席的峰會,是中共無法成為主導國家,也是美國與中共同時加入的國際組織或領袖峰會。習近平從出席改為不出席,有兩個可能的戰略目標。首先,因為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加入,習近平的出席不僅無助於中國擴張政治影響力,反而可能形成外交孤立的窘境,例如G20。其次,習近平選擇不出席,降低了這些既有國際組織在全球層面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中共選擇「另起爐灶」,可以掌握話語權,放棄出席則是意圖降低西方國家主導全球的政經議程。

最後,觀察中共對大國博弈的佈局,大致上有幾個特徵。第一,以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和政治穩定(維持威權統治)維持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主導優勢,並建立非西方模式的發展路徑與國際規則。第二、區隔對歐洲與對美國的交往模式,採取「抗美不抗歐」的分化策略。中共大陸的一帶一路仍以東歐為路徑,連結西歐為目的,從經濟上來看,中國仍舊需要與歐洲建立互惠關係。儘管在民主人權的價值和歐洲時有摩擦,但整體來說,中共並不希望與歐洲陷入全面對抗的格局。

 總的來說,中共的大國博弈可以從行為面與戰略目的來觀察。在多兩極化多邊主義的架構下,美中無論是直接的領袖峰會,或是高層的會面,其意涵多為各自對國家利益的表態、劃定紅線、維持接觸與降低誤判。而就結構面與戰略目的來看,中共強調發展、美國強調安全,各自架設多邊主義的舞台。此外,中共也透過建立新的主場,以降低西方國家主導的色彩。當前趨於對抗式且功能差異的多邊主義,已經是全球政經局勢的基本架構,一定時間內仍然會維持一種難以突破的僵局。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