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國際刑事法院下達國際通緝的影響,俄羅斯總統普丁大幅縮減前往他國參與峰會或進行元首外交。然而,中共不顧國際法庭的通緝令,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峰會論壇邀請了普丁參加,讓普丁得以出訪大陸,並與習近平以及他國政要會面。俄羅斯並沒有正式參與「一帶一路」的計畫,卻利用了中共的主場,一方面證明其國際影響力仍存在,二方面推動俄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合作計畫。其中,普丁在開幕致詞時提到在北極進行「北方海路」的經略,這項計畫除了已經加入共同開發的中共以外,普丁藉由中共的主場公開邀請更多國家一起參與,讓「中」俄經略「北方海路」的計畫再次受到關注。以下分由經濟能源、戰略安全等角度,探討中共經略「北方海路」可以帶來哪些具體利益。
「北方海路」是歐洲與亞洲海上航行距離最短的航道,相較於行經蘇伊士運河或是巴拿馬運河,「北方海路」可以縮短至少30%以上的距離,極具海運的經濟效益。雖然如此,受到極地氣候與北極冰蓋破冰不易的影響,「北方海路」的實用性並不高。然而,隨著全球暖化,北極冰蓋加速融化,俄羅斯宣布2024年將正式啟用「北方海路」,並預計2030年通航期可以由4個月延長到半年以上,到2040年甚至可能全年維持通航。對中共來說,參與極地與北方航路的開發,經濟和能源自然是最基本的效益。從時間成本與航行成本來看,利用「北方海路」可以大幅降低進出中共與歐洲的航運成本。「北方海路」一旦正式通航,中共從青島、上海運往歐洲的貨輪將不再需要經過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可以縮短約9天的航行時間。俄羅斯政府在日前第三屆「一帶一路」峰會論壇期間對外發布訊息公開表示,俄羅斯和中共制定了到2030年以前,將兩國沿「北方海路」的貨流增加到每年5,000萬噸以上的規模,可見「中」俄此時正相當積極的投入「北方海路」的開發。
天然氣與石油開採,也就是能源供應的穩定,是中共參與「北方海路」與極地開發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根據媒體的報導,中共在「一帶一路」的開發項目中公布「亞馬爾液化天然氣」的開發,這被視為「中」俄兩國在北極開發能源的指標。中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此一項目成為第一個在俄羅斯實施的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總投資約300億美元。由俄羅斯天然氣生產商諾瓦泰克公司主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絲路基金」等參與投資,該項目更被視為「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據點。由此可知,在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制裁下,能源開採成為「中」俄兩國共同的利益,而北極和「北方海路」的開發,提供了能源開採與供應的契機。
再就地緣政治來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8個北極國家,在1996年成立「北極理事會」,中共在2013年成為該理事會的觀察員。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使得北極理事會除了俄羅斯之外,其餘7國都是「北約」成員國。俄羅斯在北極的影響力受到威脅,此刻不僅拉攏中共,更公開邀請更多反美與反西方勢力的開發中國家參與「北方海路」的開發計畫,大有平衡北極理事會往「北約」靠攏的味道。對中共來說,加入「北方海路」的開發,不僅可以獲得經濟效益,更可以藉由「北方海路」的開發,以設置補給站、維修站、甚至是港口等理由,在極地增設海外的戰略支點,甚至是海外的軍用基地。
在10月初,「中」俄兩國的聯合艦隊完成東北亞水域聯合巡航,這是「中」俄聯合編隊首次抵達白令海,並繞過部分阿留申群島。此次海上演習,引起美國與日本高度的警戒,不只是因為「中」俄的聯合演習,更是因為演習位置進入極地,證明了「中」俄的艦隊可以穿越極地,直接威脅到美國的本土。除此之外,這次中俄的聯合演訓也證明了,中共即使因為美國的壓力,在南海、麻六甲海峽或其他海域受到進出的限制,也有能力藉由「北方海路」提供航行的另一個選項,甚至用軍事壓力反過來對美進行施壓。
「一帶一路」峰會論壇結束後,「北方海路」的經略再次受到關注。從中共的角度來看,「北方海路」的開發不止具有經濟效益的考量,也具有地緣政治與安全戰略的思維。事實上,中共在1999年首次派出考察團參與北極的開發,今(2023)年已經進行13次北冰洋科考。近年來受到美「中」全面競爭的影響,中共藉由擴展「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甚至帶路倡議來連結其他的開發中國家。如今透過與俄羅斯的合作,「一帶一路」的計畫更有意在北極延伸出「冰上絲綢之路」。對中共來說,參與開發「北方海路」的計畫,不但可以主動的增加中共在全球佈局的彈性,也可以在海運的航道選擇上,被動的降低受到美國與西方國家制裁的風險。而從戰略與安全的角度來看,「北方海路」的開發、北極的戰略佈局,更直接衝擊美國、日本的國土安全。無論是經濟、能源、戰略或是安全,北極都將成為美「中」之間下一個地緣競爭的熱點。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師 沈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