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在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或稱仁愛暗沙)爭議海域數月對峙已走向攤牌?10月22日,中共海警局於6點11分、11時47分和14時10分主動、連續發布三則訊息。中共外交部當日稱,菲律賓2艘海警船和2艘民用船舶未經中共政府允許,「執意衝闖仁愛礁潟湖,並以危險方式碰撞現場執法的中共海警船和正常作業的中共漁船」。
菲律賓召開記者會控訴中共,軍方補給船「尤娜扎ž五月2號」(Unaiza May 2)在仁愛礁東北方13.5浬處遭遇中共海警5203艦攔阻,雙方船艦發生碰撞。隨後,上午8點13分,菲國海警4409船艦尾與中共瓊三沙漁00003船右舷在仁愛暗沙東北方海域再次發生船隻擦撞事件。針對2起撞船事件,「中」菲相互指控對方「故意挑釁並改變航向」。菲國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召集國安會議,國家安全委員會助理總幹事馬拉亞(Jonathan Malaya)警告,中共若繼續在南海阻攔菲方補給行動,可能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則接續譴責中共海警和海上民兵在南海實施危險攔截(dangerous blocking maneuvers)。其中,美國國務院於當日迅速發布聲明,援引1951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指稱,中共海警船和民兵船的舉措是「危險和非法的」,其違法干預菲律賓船隻在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權。美方聲明中引述2016年南海仲裁庭的裁決,重申仁愛礁位於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內,中共對其主權聲索是毫無依據的。
本起事件有兩點特徵可供觀察,第一、此次事件由中共主動釋出影片,由海警到外交部發言系統,顯示中共在數月以來,累積經驗,希望奪回南海前線訊息的主動權;第二、雙方各自在拿捏分寸,由菲軍方委外補給船與中共海警船艦艦艏發生碰撞。菲方也刻意由菲國海警衝撞中共海上民兵船。經過數月交手,雙方已累積出衝突互動經驗,今後仍會複製此種模式?
另外,延伸的若干問題值得思考?第一、在「中」菲船艦相撞事故中,雙方各自的戰略目標為何?美菲是否因應該類事件而啟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第二、「中」菲仁愛礁衝突升溫,是否可能引發全面性的南海軍事衝突?美國又如何回應?第三、「中」菲雙方究竟誰違反國際法?中共海警如何舉證菲軍方補起船艦攜帶建築材料?關於第三點涉及「中」菲南海主權主張的法律立場和政治因素。本文從該起事件中雙方各自的戰略目標評析。
首先,菲律賓的戰略目標為何?數月以來,菲律賓掌握釋放信息的主動權,鋪墊出關切南海衝突升溫的輿論場域。10 月 13 日,菲海軍登陸艦BRP Benguet(LS-507)位於中業島西南方5.8 浬遭遇攔阻,當時正向南駛向位於司令礁(Commodore Reef;菲方稱黎剎礁「Rizal Commodore」)的菲方基地,執行定期輪換和補給任務。菲方指控,該艦在80碼(約73.2公尺)處受到中共海軍056A型輕型護衛艦「攀枝花號」(621號)艦艇的跟踪,並試圖越過菲艦船頭,雙方迫近距離最近時,2艦僅隔350碼(約320公尺),該艦公然違反「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COLREG)。
自8月9日中共海警船以水砲阻攔菲國向仁愛礁補給船艦以來,菲軍方將突破中共「海上長城」封鎖視為重要任務。10月4日,菲軍方稱突破中共海警船封鎖,再度完成仁愛礁補給任務。9月8日菲國補給行動因中共海警攔阻而暫停。9月24日,菲律賓公布中共在黃岩島設置約300公尺長的浮欄,阻擋菲國漁民前往捕魚,菲律賓海岸防衛隊為此拆除浮欄。
從近期系列事件,菲國目標係迫使美國出面,或由美軍方派艦至仁愛礁護航,菲國認為現在是美方展現回報的時候。從本年2月2日美國防長奧斯汀於抵達位於奎松市(Quezon City)的菲國國防部總部訪問,菲律賓允許美國另增加使用4個軍事基地,菲律賓自始敦促美國明確界定仁愛礁、黃岩島等菲控南海島礁為雙方共同防禦條約適用的範圍,惟迄今美方聲明僅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對南海任何地方的菲律賓武裝部隊、公共船隻和飛機(包括其海岸警衛隊的飛機)進行武裝攻擊。根據《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第5條規定,對任何一方的武裝攻擊被視為對攻擊締約國任何一方的本土或在太平洋內所管轄島嶼領土,但條約並未明確界定南海地區是否在適用範圍內。亦即,對菲國公務船艦「構成武裝攻擊」方能啟動《共同防禦條約》,這是三方可以控管的底線。
至於中共的戰略目標,除了呼籲菲律賓履行先前誠信原則,主動解決仁愛礁軍艦「坐攤」問題,亦反對美方在國際法上採取雙重標準。中共亦希望用具能見度和實踐意涵的海上行動,反制目前甚囂塵上的2016南海仲裁案「法制化」運動,在未跨越武裝衝突的門檻,引據國內法最大限度地的行使其在南海爭議水域的管轄權,並大規模運用海上民兵的部署船隻。此構成美、菲指控的事實,中共運用模糊性和威脅性特徵破壞既存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回顧1960年10月7日,美國總統選舉第2輪電視辯論(The Second Kennedy-Nixon Presidential Debate)中,美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摩根(Edward Morgan)提問:「美國在遠東的防衛線是否應該涵蓋金門、馬祖?」引發2位總統候選人不同立場交鋒。當時甘迺迪認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目標防衛臺灣與澎湖,金、馬於戰略上無法防禦,不應在條約定義的防衛範圍,尼克森則反駁放棄金馬等同棄守「自由之地」,這是一種軟弱退縮的想法。時隔60多年,美國似乎又再次面對這樣的防禦難題。美國還是當年的美國,並不會真正想捲入盟國與中共之間的戰爭。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 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