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克蘭戰爭在2023年2月24日屆滿一週年,除了戰爭影響乃至其本質都將進入第二階段質變,作為迄今為止唯一未正面表態的主要大國,中共的態度與作為勢將在此新階段中動見觀瞻且舉足輕重。
事實上,中共在戰爭伊始便陷入邏輯兩難,亦即:俄羅斯納入烏東俄語區雖無疑與其臺灣政策相呼應,但俄羅斯的勢力擴大也將影響俄「中」之間目前微妙的平衡狀態,尤其將強化前者對北京透過「帶路」西進之發言權與籌碼;至於在戰爭拉長之後,另一新兩難情境也隨之浮上檯面,且不論以美國為首之西方發動的全球輿論戰,在形成一邊倒之餘,已大大壓縮中共發言空間並迫使其陷入當前沉默窘境,更重要的是,一旦衝突僵持可能不利於俄羅斯,由此帶來之潛在戰略骨牌效應更將是中共無法承受之重。更有甚者,如同前述,由於中共迄今已成為唯一「噤聲」大國,因戰事陷入僵局所累積之國際壓力,顯然已使其迴避空間愈來愈小。
或因如此,如同王毅在「慕尼黑安全論壇」上所預告一般,中共外交部在烏克蘭戰爭週年當日公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政策文件,以「危機」而非「戰爭」來定調此一衝突;該「文件」列舉以下12點原則,包括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與戰俘、維護核電站安全、減少戰略風險、保障糧食外運、停止單邊制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戰後重建等,內容雖堪稱「四平八穩,了無新意」,但仍有若干層面值得觀察與討論。
首先,此舉至少彌補了缺乏「中國聲音」的輿論缺口,其次,就略趨於「中立」的政策立場而言,多少回應國際間對其潛在「挺俄」之批判,但更重要的乃是「時機」問題。作者在去(2022)年10月曾為文指出,此衝突雖表面上源自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複雜糾葛,華府不僅無疑是某種幕後「黑手」,其戰略目的乃「一箭多雕」,包括拖垮俄羅斯、強化北約框架以落實對歐洲之控制、拉抬能源價格從中獲利,以及必要時拉中共下水等。若真如此,美國不僅將成為唯一最大贏家;當然,其他三方(俄羅斯、歐盟、中國大陸)絕不希望如此,因此對華府之設定而言,戰爭未來變數有三:首先是俄羅斯階段性提早結束戰爭並達成「停損」;其次是歐洲因經濟壓力主動促成俄烏談判來完成其「停損」;第三則是中共提供某種支撐讓莫斯科渡過戰線延長壓力。
對此,首先是俄羅斯自2022年底便開始收縮戰線,儘管國際觀察家多數指稱其目的是「為更大規模之春季攻勢做準備」,俄羅斯副外長維爾新尼(Sergey Vershinin)仍於2023年2月11日表示,已準備好與烏克蘭進行無條件談判,並表明「所有軍事行動最終都將以談判告終」;其次,歐盟近期雖加大對烏克蘭關鍵武器支援,戰爭週年當日並通過第10輪對俄制裁,實則歐洲不僅是這場戰爭「最大間接受害者」,各國在飽受通膨壓力之餘,民意對於儘早結束戰爭之聲浪也愈來愈高。可以這麼說,這正是王毅近期走訪歐洲,分別與法國、義大利、德國和俄羅斯各國元首會面進行「穿梭外交」,而中共趁勢推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之背景;顯然,中共一方面想利用戰爭週年之「厭戰」氛圍反向操作,希望為其兩難困境找到脫身之道。
結果能否如中共所願,尚需視衝突實際發展情況而定。當然,美國既不可能接受中共此時出來扮演「和平推手」,其動向也將成為下一階段主要變數。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