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定調經濟成長目標解讀

發佈日期:2023-03-06

大陸兩會定調經濟成長目標解讀

2023年大陸全國兩會於34日至11日召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會議開幕中作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在其報告中包含三大年度重要指標,GDP增速目標5%、軍費增長7.2%、赤字率3%。理論上,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是一個重要的施政參考指標,但實際能否達成取決於諸多因素,如全球經濟形勢、國內外貿易環境、政策執行效果等。然今年設定5%的增速是1994年中國大陸開始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以來最低的數字,引發各界不同的議論。筆者就此經濟成長目標的解讀如下。

一、近十年經濟增長目標變化

總體來說,大陸歷年來的經濟增長目標一直不斷調整,但都強調了穩增長、提高民生水準等方面的工作重點。2011年設定8%的經濟增長目標後,20122014年均將經濟增長目標降至7.5%。2015年再次下降至7%。2016年則設定為6.5%至7%的經濟增長目標區間。20172018年再降為6.5%。2019年受美「中」貿易戰衝擊,將經濟成長目標設為6%至6.5%局間。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對經濟影響甚鉅,該年度未設GDP增長目標。2021年設定在6%以上,去年則設為5.5%增長目標,今年再降至5%。由此趨勢可看出,近十年來的經濟增長目標持續下調,一方面顯示經濟成長面臨不確定,另一方面也說明大陸經濟正朝高質量方向發展,目標也愈趨中性保守。

二、今年經濟成長目標背後意涵

()大陸去年的實際經濟成長率僅3%,與年初設定的5%目標相去甚遠,雖然在去年低基期下,再加上疫情解封,強大的消費動能,內需市場逐漸復甦,而房地產在政策扶持下也有望止穩回升;李克強表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在政府政一系列刺激消費及投資等措施,今年有望大幅增長。然顧及今年適逢換屆,俄烏戰爭持續、全球通膨未止、歐美終端需求未明顯恢復,目標值較為保守,實可理解。否則,若年底仍未達成,習領導團隊豈不盡失顏面?

()如前所述,今年不提高經濟增長目標的另一意涵,其實也是為了實現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發展。近年來,大陸已經逐漸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品質增長,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提高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投入。換言之,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可便於平衡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

()另外,除了提振內需消費及投資外,李克強亦表示,中國大陸應積極加入高標準的經濟和貿易協定,包括全面和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CPTPP)。他特別向在華外國企業保證,中國大陸廣闊而開放的市場將為全球企業提供更大的機遇。顯示大陸加強吸引及利用外資的「引進來」政策正逐步增強。

()截至目前,大陸已有25個省市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至6.5%之間。這些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和陝西。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目標一般均較去年提高,也略高於政府設定的5%增長目標,旨在促進當地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發展。

三、各機構最新預測平均高於目標區

由目前各機構已經發布的年度經濟成長預測可知,摩根士丹利估計5.7%,而德意志銀行提高至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至5.2%。世界銀行預測值為5.9%。華爾街日報預估值為5.8%。惠譽也將預測調高至5%,中國社科院預估增速為5.0%左右,另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則預測至6%左右。顯見,各機構最新預測均轉為樂觀,平均高於5%目標區。

四、台企應把握大陸經濟增長契機

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於35日下午參加「台灣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商務部將採取更積極做為,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深入發展,助力台胞、台企更好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如在陸台企可享受RCEP好處,如成員方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借助大陸面向RCEP夥伴國家,從而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不可否認,大陸至今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市場,台企應把握政策優惠及大陸經濟增長契機。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李沃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