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3)年中共召開全國「兩會」(「政協」、「人大」),不僅將完成新一屆政府與政權機關國家領導人部署,更為實踐習近平於中共「二十大」報告所提「中國式現代化」政策方針。事實上,該政策方針提出後,中共除開展各類政治學習活動,並對國際社會進行輿論宣傳鋪墊工作。見諸今(2023)年2月7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再度表述「中國式現代化」政策方針,與會者包括中共「二十大」新進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李強(「研討班」主持人)、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以及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出席者均係新一屆政府與政權機關國家、省部級領導人。再者,今(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則於2月24日藉《新華社》記者提問美國左派月刊「全球策略資訊」(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 華盛頓分社社長瓊斯(Willian Jones)所指「發展中國家從『中國式現代化』中汲取經驗要比照搬西方現代化的老路好得多」,進一步向國際媒體宣傳「中國式現代化」。
李克強在今(2023)年3月5日向全國「人大」做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做好政府工作即指出「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實上,進一步歸納「中國式現代化」政策方針還包括:「黨的領導」驅動「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內容,係指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探索「中國方案」,打破「現代化等於西方化」迷思。概括看來,全國「兩會」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政策方針,在制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法上,同時採用「中國式現代化」表述,既有利於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連結威權黨國體制的刻板印象與負面評價;同時,使用西方國家發明的「現代化」用法,也有助於國際社會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被稱為「二十大」政治報告「亮點」,但其實並非新創。檢視習近平在2020年10月,19屆「五中全會」上,即強調「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而今,習近平把它們「包裹」,鑲嵌以「中國式現代化」名義,顯係新瓶裝舊酒重新包裝。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式現代化」核心本質,還是堅持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顯然,中共並不避諱新瓶裝舊酒;然而,若未察「黨的領導」政治意涵,很可能被「中國式現代化」所誤導。鑑於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普世價值,世界發展模式確實不應只有西方現代化單一途徑。然而西方現代化之普世價值,也並非全是西方文明強迫賦予人類的。即使世界刻意拒止西方現代化,卻未必等同於實現現代化。可見,西方現代化的價值內涵具有一定普世性,涵容著非西方獨有或排他性的要素,才能成為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民主為例,不論是西方選舉的議會民主,還是中共宣稱的全過程民主,固然彼此有不同表現形式,但都必須充分反映人民真實意願,否則民主將淪為政治表演民主。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兼任副教授/黃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