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俄:牽動國際戰略格局

發佈日期:2023-03-23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於本(3)月22日結束他為期三天的俄羅斯國是訪問,並與俄國總統普丁在21日簽署了兩份聯合聲明。習近平此行引發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高度關注。對此,中共官媒評論說:美國與西方國家「不要對主權國家的正常交往說三道四」;但如果對比習10年前上任後的首次出訪莫斯科,現在的世界情勢就如他所說,正歷經「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俄關係當然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

在過去10年,「中」俄兩國在外交、軍事、經貿等各個領域的關係,確實有了長足的進展。北京一再宣稱「中」俄合作「不封頂」、友誼「無上限」。這次「中」俄聯合聲明也強調兩國之間的密切夥伴關係,不構成「軍事政治同盟」。

但欲了解「中」俄關係的緊密性,不能忽略「協作」兩個字。依大陸學者的詮釋,它不同於中共和其他國家建立的睦鄰友好關係和建設性夥伴關係,它的合作層次更高,帶有長期性、穩定性和全局性的特點,包含「中」俄在全球範圍內和全局問題上,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和外交協調。

面對俄烏戰爭,美國擔心「中」俄關係是否會提升到「同盟」或「準同盟」的高度,這次習近平訪俄發表的聯合聲明,內容已超越雙邊關係的範疇,美國《紐約時報》認為習近平此行會牽動烏克蘭戰爭和美「中」對立。

俄烏戰爭攸關領土主權之爭,兩國領導人都有輸不起的壓力。想要交戰雙方無條件「化干戈為玉帛」,確是十分不易。中共一再強調保持「中立」,就是為了避免「顧此失彼」。誠如英國《BBC 中文》評論所說,中共「一邊是因應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而越走越近的『老朋友』,一邊是其重要經濟戰略『一帶一路』通往歐洲的重要門戶;在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關係中,還有與美國歐洲等傳統西方國家在長遠戰略地位方面的博弈」。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眼裡,習近平這次訪俄是為「俄國犯下的戰爭暴行提供外交掩護」;拜登政府擔心陷入俄烏戰爭泥沼,目前仍「按兵不動」,只是結合盟友提供烏克蘭作戰所需的糧草;但如果戰爭拖延下去,美國勢必面對另一個戰場,即與中共進行一場地緣外交戰。

中共把習此行定位為「和平之旅」,在成功斡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復交行動後,北京想在俄烏之間扮演「勸和促談」的角色。中共在俄烏戰爭1週年,提出了包含12項要點的和平方案,就表明北京在「兩會」後的外交主動出擊。

如果中共能啓動俄烏戰爭的謀和進程,不僅擴大了它在國際舞臺的發言權,並將進一步改變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國際政治體系因此有可能從「多極」,朝向「兩極」或「鬆散的兩極」發展,也就是出現一般所說的「新冷戰」或「冷戰2.0」格局。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趙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