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前總統登陸評中共對臺政策

發佈日期:2023-04-10

    201511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馬習會」,引起全球高度的關注。2023327日到47日馬前總統率團到中國大陸祭祖、交流,也創下中華民國卸任總統前往中國大陸的先例。如果暫時拋開臺灣藍綠為2024113日大選,難免黨同伐異的仁智互見評論,個人較為關注的是究竟中共方面如何看待馬前總統此次的訪陸祭祖交流?如何透過接待與行程以體現適當安排?如何看待馬前總統在中國大陸多次提及「中華民國」和「總統」的講話?又如何透過重要官媒的報導來體現中共的對臺政策?於此,僅就個人觀點淺析如下。  

    首先,就中共而言,在馬英九執政8年任內,兩岸不僅實現兩岸全面三通,簽署23項協議,更在2015年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兩岸領導人會晤「馬習會」,這些都是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前所未見的榮景。自從2012年習近平主政以來,在中共對臺政策與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進程,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2021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強調:「我們推動實現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是以,就中共而言,馬英九三個字不論是否加上「先生」、或「前主席」,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上,都有其歷史性的意義。不論明年113日臺灣大選結果如何?未來在中國大陸舉行的「馬習會」,仍將是中共臺政策對內交代對外宣示一個重要的平臺與機制。

    其次,針對此次馬前總統歷史性的訪陸,由於臺灣即將進入藍綠大選的熱身,因此,除了在行程上避開北京,在陸方官員的會見上,從327日上海的接機,330的歡迎宴,乃至到46日的餞行晚宴,也都分由「國臺辦」副主任陳元豐與宋濤主任主持,並未有外界原來猜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丁薛祥接機,與最後行程中安排「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會晤之事發生。個人認為丁薛祥接機本來就不可能,美、法等大國領袖前往「北京」進行國是訪問,也未曾有政治局「常委」接機的前例,更何況馬英九此次訪陸既非應習近平的邀訪,飛機降落地點是上海也非北京。王滬寧與馬英九沒有會晤,一則是降低政治意涵,二則是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負責對臺小組副組長,如果見馬英九很難不提到「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等關鍵詞。但是在馬英九與宋濤、袁家軍、陳吉寧等政治局委員書記的會晤中,自然可以避開這些較具敏感的用語。

    再則,由於馬總統此行主要係以祭祖、參訪民國史與抗戰史、以及青年交流三大重點主軸。此行這三大主軸不僅對於兩岸關係有所影響,也符合現階段中共的對臺政策。由於曾經舉行歷史性的「馬習會」,習近平對於馬英九此行不僅拍板也存有信任的基礎,加上臺灣大選在即,馬英九在中國大陸的一言一行,自然會被臺灣放大檢視。因此,馬英九此次訪陸期間也創下臺灣政治人物在中國大陸提到最多次的「中華民國」、「民國」、「總統」、「九二共識」…等關鍵用語。根據個人觀察,相較於臺灣媒體對於馬前總統登陸的大篇幅報導,特別是這些「關鍵詞」的報導。中共中央官媒《新華社》、《人民日報》與《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聯播,針對在此次馬前總統訪陸一行報導並不凸顯,上述關鍵詞彙也未曾出現在中共官媒報導上。中共《人民日報》只刊登三則新聞,分別是331日第四版報導宋濤在武漢東湖賓館會見馬英九一行,42日第3版報導「馬英九攜家人在湖南祭祖用當地方言回應鄉親『湘潭伢子回來了』」,以及47日第6版報導「宋濤在上海為馬英九一行餞行」。《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聯播,也只有在46日在第12則新聞以2.06分鐘報導,「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將於明天(47日)結束首次大陸之行」。另外《中央電視臺》第4套節目也在41日播報135秒的馬英九攜家人在湖南祭祖的新聞。

    一般認為,馬前總統此行訪陸能有上述關鍵言論殊值肯定,也凸顯在「九二共識」互信下仍有若干「各表」的空間。然而,就中共而言,馬前總統訪陸一行旨在體現「兩岸一中」、「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一家親」、「民國與抗日情懷」、「疫後大交流」,在此原則下馬前總統在中國大陸所提到的「中華民國」、「民國」、「中華民國憲法」、「總統」等用語,就中共解讀而言,這些表述都屬於「以口頭方式表達對一個中國的堅持」與「兩岸同屬一中」。是以中共對此毋須公開批判與反對,更何況馬前總統在中國大陸的這些言論,主要是滿足臺灣內部的需求,目前並未在中國大陸內部有太大的影響力與重大政治效應。

    個人認為,馬前總統此行訪陸,對於今後兩岸關係仍將會產生一定影響。此行雖然相較於2015年的「馬習會」在主客觀與內外因素上迭有差異,馬前總統已經卸任,美、「中」也開啟大國長期對抗博弈。明年臺灣大選後,不論選舉結果如何?藍綠在選後面對兩岸關係不同的考驗,殊值未雨綢繆,凝聚共識與審慎因應。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張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