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減持美債的戰略思維

發佈日期:2023-04-21

美國財政部於417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中國大陸已連續第7個月減持美國國債,規模維持在近13年最低,從20224月開始,中國大陸的持倉一直低於1兆美元。進一步言之,大陸持有美債在201311月達到歷史高峰的1.32兆美元,但近幾年減持多於增持,以2019年來說,全年減持537億美元、2020年增持24億美元;2021年增持36億美元,但去年卻減持逾1,900億美元最多。今年2月持有美債較1月下降106億美元至8,488億美元,為20105月以來最低水準。令人狐疑的是,在中美關係捉摸不定下,大陸持續減持美債背後有何戰略思維?

一、大幅增持黃金儲備  避地緣政治風險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避險商品及交易媒介,近代更被做為貨幣發行準備。若由全球央行資產配置的角度看,美元資產和黃金之間則存在「蹺蹺板效應」,即當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下降時,就會擴大黃金的配置。此外,在全球地緣衝突持續升級的背景下,黃金亦可降低外匯儲備的地緣政治風險,因此受到全球主要央行的青睞。準此以觀,足可印證為何在大陸減持美債的同時,其黃金儲備卻在持續增加。「中國人民銀行」於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1月的黃金儲備已達到2,025.46公噸,不僅創歷史新高,也是連續第3個月增加,約占其外匯儲備的3.5%比重。尤其,大陸在2022年共進口1,343噸黃金,是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較2021年增長64%。目前持有量僅次於美國(8,133.5公噸)、德國(3,355.1公噸)、IMF2,814公噸)、義大利(2,451.8公噸)、法國(2,436.8公噸),以及俄羅斯(2,298.5公噸),位居全球第7

二、「金融脫鉤」的戰略思考。

眾所周知,自2008年「中」美貿易戰人伊始,金融戰也悄悄地展開,如美方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自2020年開始對規避美國審計監察的中概股施壓,意圖讓中概股退市,又禁止退休基金投資A股等一列系措施。除此,美財政部常對「人行」的貨幣政策有所批評,直指其操縱人民幣匯率。尤有進者,彭博資訊近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力求在未來幾週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企對中國大陸關鍵經濟領域的投資,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運算等。PitchBook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私募股權投資人參與陸企股權交易的比率降到10年前的四分之一左右。足見「中」美金融戰已如火如荼。因而,陸方減持美債其實也是「金融脫鉤」的戰略作為。

三、外匯多元配置,分散投資風險

中國大陸年平均近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中,估計美元資產占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美債占比約三分之一,似乎占比及風險過高。再者,全球去美元化進程因美元國際地位的高估而悄然進行。因而,「人行」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戰略早已啟動,首先,隨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日益增加以及對其他國家的投資逐漸增長而減持美債;其次,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更有所加速。如今,美國因通膨居高不下、國債殖利率上升(公債價格下跌)壓力的情況下,更需降低美債部位,分散風險。再者,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於2月中發布最新估測報告稱,如果不及時調高目前31.4兆美元的舉債上限,美國財政部恐將在7月至9月間面臨債務違約的重大災難。因此,考量美國債務面臨違約風險的情況下,降低美債持倉確實有助於控制風險規避。

四、維持匯率穩定,降低貨幣政策干擾

美聯準會(Fed)2022年一口氣升息17(4.25%),美元強升,造成亞洲國家貨幣重貶,引發貨幣競貶效應,人民幣也貶值近11%。不僅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也干擾人民的貨幣政策執行。就國家層面上,大陸與多國持有者紛紛拋售美債,維護自己國家的匯率穩定,進而打壓美元的匯率,實有其背後深層的考量。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李沃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