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可汗再現
公元626年,中國時值唐朝唐太宗在位,國力鼎盛,對西域與邊疆諸國用兵戰無不勝,以突厥為首的西域諸國,前來長安朝貢,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建立一個以唐朝為核心的多邊安全體系。1,600年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中亞4國赴前身即為長安古都西安,召開第1屆的「中國-中亞峰會」。在會議期間,中共將會場複刻成唐朝宮殿的華麗場景,工作人員身著唐朝仕女服、背後諾大「唐」字旗取代五星旗,甚至連歡迎晚宴,習近平都選擇「大唐芙蓉園」舉行。習近平企圖,即喚起「天可汗」的榮光再現,把自己比喻為唐太宗,將渠於中共之統治形容為「貞觀之治」。
二、「中國」模式的國際秩序
第1屆的「中國-中亞峰會」,在習近平規劃下,於西安舉辦完畢。日期刻意選與西方工業國家在日本廣島舉行之「G7」重疊,會議期間大張旗鼓宣傳中國大陸之強盛,會後協同與會的中亞4國元首共同發表「西安宣言」。就這層意涵來看,中共刻意在排場上比下「G7」,意味「中國」模式的現代化,可成為國際上有別於西方強調自由民主人權的發展價值,成為發展中國家另一種模式之選擇。事實上,中共、俄羅斯加上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等中亞國家早於2002年建立「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地區在冷戰時期係屬「蘇聯」之一部份,冷戰結束後仍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俄國在此建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維俄國於中亞地區、高加索地區地緣政治上之優勢地位。
俄羅斯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戰事超過預期延續至今,俄國深陷戰爭泥淖,在中亞地區分身乏術。吉爾吉斯與塔吉克於2022年發生邊境武裝衝突,由俄國主導的「集安組織」未能發揮調停作用,證明俄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明顯下降。而中共在此時舉辦第1屆「中國─中亞峰會」,除意在強化「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外,亦明顯有取代俄國,重返中亞,成為地緣霸主之用意。中共為安撫俄國,於「西安宣言」中,除強調「中國─中亞峰會」不干涉他國內政、不謀求勢力擴張外,在會議期間未論及烏克蘭問題,亦未談到俄羅斯,一方面說是安撫國,其實也是把俄國在此區邊緣化的象徵。
三、「中」、美、俄在中亞的競逐
以俄國而言,中亞與高加索被視為渠之後花園,向來是俄國勢力籠罩範圍。俄國總統普丁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為穩住後院局勢,於2022年1年內,與中亞領導人舉行逾50場會談,更直接造訪5國。美國抓住俄羅斯無力顧及中亞的契機,除在經濟上連同西方國家進行制裁外,同時亦在地緣政治上開始佈局中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今(2023)年2月拜訪中亞,與中亞5國舉行「C5+1」多邊會談。會後並宣布投資5,000萬美元,成立「經濟韌性倡議」,協助中亞國家發展基礎建設,凸顯渠與中共「一帶一路」抗衡之意。中共於3個月後,召集中亞4國舉行「中國─中亞峰會」,其中土庫曼為永久中立國,故未前來參與峰會。對中共而言,中亞地區深具意義。第一,地緣上中亞連接新疆,歷史上也曾是中國的勢力範圍。第二,因為地緣連接歐亞,中共發展「一帶一路」通往歐洲的必經地區,帶路倡議的成敗很大一部份取決於此。第三,俄烏戰爭後,凸顯能源問題的重要性。哈薩克是僅次於中東的原油產區,中亞對中國大陸能源供應穩定的戰略來說別具價值。中共在2022年就已在中亞投資高達702億美元,如今更是大張旗鼓重返中亞,未來共國與中亞的關係勢必更加緊密。
四、中亞模式外溢
「中國─中亞峰會」結束後,雙方建立54條協議、19項共同平臺、9項文件與聲明。此後,中共與中亞除「上合組織」外,更建立沒有俄國、沒有印度等國參與的元首會晤機制。雙方將成立秘書處,未來制度化的深化關係。「西安宣言」中,出現最多字眼是「合作」、「發展」,並立刻宣布投資260億元人民幣。此乃中共在國際上對發展中國家招手的主旋律,也是中共在與西方國家競爭的格局中,要建立有別於西方發展秩序的另一套「中國」模式。未來在非洲、拉美、甚至南太平洋,中亞模式都可能外溢,世界將面臨「價值兩極化、多重多邊主義」為特色的國際秩序。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