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於今(2023)年12月11至12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檢視今年中國大陸社會經濟形勢及面臨的問題,並為明(2024)年宏觀經濟調控提出政策方向。根據會議決議,明年的經濟工作,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而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經濟工作重點,以期能緩解中國大陸所面臨的經濟困局。
歷經近40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展,為中國大陸帶來國民所得增長、對外貿易擴展的積極效果,惟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社會經濟的急遽變遷,大陸經濟也呈現經濟增長動源不足,產業結構發展滯後的問題,影響國際經濟競爭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中國大陸經濟帶來鉅大的衝擊,充份暴露中國大陸經濟的缺失。為此,2013年11月中共「18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期能藉「制度紅利」取代「人口紅利」,以維繫大陸經濟的永續發展。然而,自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引發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危機,進而推進全球通貨膨脹、經濟衰微,而拜登政府對中國大陸高科技領域發展的打壓和經貿圍堵政策,更使大陸經濟面臨嚴峻的地緣政治風險。
為因應內外在政經形勢的衝擊,中共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策略,其主要政策內涵便是要擴大內需,注重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不依賴中國大陸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在「雙循環」發展策略下,擴大內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便成為當前中共經貿和科技發展策略的主要目標。
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主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列為調控目標,並將重點著力於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儘管近年來中共陸續推出振興經濟景氣的措施,但中國大陸仍呈現經濟增長低迷的形勢。據統計,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2020年全年大陸GDP增長2.3%;2021年在激勵經濟景氣措施和基期較低的情況下,全年GDP增長8.1%,2022年全年GDP增長3.0%。今年中共設定的GDP預期增長目標為5.0%,惟前三季的GDP增長分別為4.5%、6.3%、4.9%。一般估測,依目前形勢的發展,中共應可達致全年GDP增長5.0%的預期目標,但是就相關數據來看,經濟運行仍處於低迷階段,主要表現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外貿出口等三駕馬車的增速減緩,整體而言大陸經濟增長動源仍待培育,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由「清零」向復常階段過渡轉換的一年,中國大陸經濟將逐漸恢復正常運行,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大陸經濟卻有深刻的認知,認為大陸經濟「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上升,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會議明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同時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會議中提出明年的9項經濟工作任務,亦即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從2023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揭示的訊息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運行仍將是「穩」字當頭,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穩增長」、「穩就業」是短期必須追尋的政策目標,而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對外開放、防範金融和債務風險、城鄉和區域融合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是多年來均持續推行的社會經濟工作,然而面對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鏈危機,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對中國大陸經濟所帶來的衝擊,如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才是中共經貿和科技發展策略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務,但其成效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