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近日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下稱:《條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遵照執行。《條例》共6章、34條。6章分別為:總則、領導體制和工作職責、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方式、保障和監督、附則。
近年中共持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與黨史學習,並透過法制化的方式,為相關工作常態化、長效化提供制度支撐的基礎,《愛國主義教育法》已於今(2024)年1月施行,而在黨史學習上,中共20大報告提出「堅持理論武裝同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隨後《黨章》修改,也在中共黨員義務中增加學習黨的歷史的內容,在中共的基層組織基本任務中增加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內容。《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規劃綱要(2023—2027年)》更將制定出臺《條例》列為重點專案。
中共黨刊《求是》曾在2023年中共建黨102年前夕,披露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青年幹部培訓班開課時的講話:「如果中共培養出來的人,都不信奉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不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了,那麼在中國,就會發生東歐劇變、蘇共垮臺、蘇聯解體那種『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劇」。檢視《條例》的內容,並無太多新意,卻能充分呼應習近平前述對黨員不信奉共產主義的焦慮。例如在第6條中規定「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進網站。」而第4章共10條(約占全《條例》1/3的篇幅)均在規範黨員、黨委、各級學校、黨組織如何學習黨史,並且要求運用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紀念設施、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以及圖書、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播媒介,搭配微博、微信、短視頻、移動用戶端等網路平臺,打造黨史融媒體作品,增強黨史學習教育吸引力感染力。
對臺灣而言,研判未來臺商子女學校被要求加入「黨史」、「愛國主義教育」、「習思想」、「祖國統一」課程的機率大增。此外,未來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特別是青年交流,對於「紅色景點」參訪以及各式活動的比例將會提高,部分臺清、臺商、民間社團亦會成為大陸黨史教育宣傳的樣版。
由於《條例》將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推動的情形納入監督檢查與黨建工作責任制,並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目標管理和考核的標準。依照中共以往政策推動的「傳統」,《條例》第29條所規範的「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應當堅持勤儉節約,充分利用當地條件就地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嚴禁以學習教育為名變相公款旅遊。嚴禁借學習教育搞不當營商活動,硬性攤派徵訂輔導讀物、音像製品等學習資料。」恐反將成為未來各級單位推動黨史教育的「日常」,「灌水」、「形式主義」勢必充斥,無法禁絕。而《條例》規範「原則每5年組織開展1次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情況綜合評估」,因時間跨距過大,亦難以發揮檢討策進的效果。
《條例》最後一項值得關注的焦點,在於習近平期望藉由黨史教育,透過記憶的塑造,強化黨員與人民對於中共,甚至是習近平個人權威的鞏固。《條例》第10條第1款,要求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共重要思想,卻在同條第2款獨立要求「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抬高習近平在黨史中地位的企圖十分明顯。
學者Hasian與Carlson曾指出,記憶不僅只是再現過去而已,更時常左右當下局勢以及未來發展,記憶也不是儲存於個體心智的個別產物,由於共同經歷或聽聞某些事件,甚至抱持相同的理念價值,彼此間會形成一種集體性的記憶現象。由於集體記憶是選擇性的記憶,某些權威性團體控制記憶書寫,掌控解釋過去歷史的權力,進而形成一個霸權機制。學者Hobsbawm曾表示,許多所謂古老的傳統,常是最近被編造的,而族群、國族構成就是很好的應用,因為牽渉到複雜的主觀認知。群體的建構是一連串的「記憶、遺忘、詮釋與編造」。學者Anderson則指出這些記憶與遺忘的過程,實際上是配合敍述者的目的。群體的記憶建構最關鍵的敍述者往往是政府,因為菁英會定義、創造與操縱相關不滿與矛盾。
習近平強化黨史及愛國主義的教育,背後最深層的目的,就是透過操弄解釋歷史的霸權機制,塑造對中共有利的記憶,將人民洗腦成「聽黨話、跟黨走」、「跟著習大大」、「習總書記的恩情永不忘」、「跟著你就是跟著那太陽」的擁護者,降低近年持續攀升的維穩成本,鞏固中共永續執政。然而,在資訊快速流通的世界,「翻牆」成為大陸民眾日常的今日,中共建構的「思想牢籠」能夠達到多少目的,值得商榷。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黃奕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