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中國軍網報導表示:「共軍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張保群少將率國際軍事合作代表團,於3月4日至13日訪問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尼泊爾,並與三國軍方談及雙方軍事合作及地區安全問題」。3月5日,「中」馬兩國簽署軍事援助協定,中共允諾向馬爾地夫無償提供軍事援助。3月7日,共軍訪問團參訪斯里蘭卡海軍總部,並與海軍司令普里揚塔·佩雷拉中將、海軍參謀長、工程總監、作戰總監、訓練總監、電氣和電子總監等官員舉行會談。3月10日,共軍訪問團拜會尼泊爾陸軍總司令帕布·拉姆·夏爾馬,雙方就兩國關係、軍隊關係、軍事採購等問題進行討論。共軍訪問團與尼方達成恢復提供裝甲運兵車及雙方聯合軍事演習,與協助建造兵工廠等協議。尼軍將選派一批軍官前往中國大陸接受訓練,或是共軍派遣軍事顧問和教官前往尼泊爾,協助尼軍現代化建設。
近年來,中共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拉攏印度周邊國家,挑動與擴大印度與周邊國家矛盾。共軍國際軍事合作代表團訪問南亞三國,簽署各項軍事協議,訪問團雖再三強調未針對第三方,惟共軍明裡暗就是針對印度。事實上,中印邊境持續緊張,印軍除向邊境增兵1萬人外,並開通「沙拉隧道」,印軍就能從「邦迪拉」向駐守在「達旺地區」部隊運送人員與物資(達旺即係藏南地區)。
2023年11月,穆伊茲當選馬爾地夫總統,就任後即要求印度從馬國撤離現有89名駐軍人員(3月15日,印軍首批25人已撤離,剩餘人員預於5月10日前撤離完畢) ,印度因應撤離馬國影響,旋即於印拉克沙群島新建軍事基地(該島面積約32平方公里,位於馬爾地夫北方約130公里處,距印度本土海岸約220公里),用以執行對馬國作戰監視任務。2024年1月8日至10日,穆伊茲亦未依循慣例首先訪問印度,而是選擇首先訪問中共,訪問期間「中」馬兩國簽署建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行動計畫,涵蓋經濟、衛生、基礎設施、住房等領域的20多項協議,顯示馬印關係陷入僵局。近期尼泊爾進行內閣改組,親印黨派失去對內閣的控制,成為中共積極爭取南亞國家之一。
近年來,中共潛艦經常於印度洋航行,利用斯里蘭卡可倫坡港進行整補作業。另中共科考船頻繁在印度洋活動,進行水文氣象觀察、海洋沉積物採集、生物化學、大氣氣溶膠及海底地震採集調查,進而掌握印度洋的洋流、暗礁、海溝等海底地理特徵,並測繪出大型的水下海圖。印度洋的科考資訊,關係中共海軍艦艇在印度洋航行安全。自2024年1月起,斯里蘭卡暫停允許外國科考船在斯里蘭卡水域或其專屬經濟區進行調查活動,為時1年,不利中共在印度洋海底調研。因此,訪問團極可能藉順訪之機協商解決之道。
2023年12月26日,中共與緬甸簽署協議,緬甸同意將皎漂港(深水港)租賃給中共,租賃時間長達99年,皎漂港將成為共軍海軍進入印度洋的港口之一。共軍極可能結合中共在緬甸境內所修建的鐵、公路系統做為運輸支撐,因此皎漂港可能繼吉布地、雲壤軍港之後成為中共第三個海外基地。另依據美國「援助數據」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未來2至5年中共可能打造海外海軍基地的8個地點,除柬埔寨的雲壤,還包括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赤道幾內亞的巴塔、巴基斯坦的瓜達爾、喀麥隆的克里比、萬那杜的盧甘維爾、莫三比克的納卡拉、茅利塔尼亞的努瓦克肖特。8處基地4個集中在非洲,凸顯大西洋的重要,代表共軍海軍發展將朝向三洋戰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因此,隨著共軍海軍綜合實力提升,共軍為落實「近岸防禦、遠海防衛」戰略,海外基地建設將由紙面規劃走向實質建設階段。
從地理位置分析,尼泊爾位於印度北方,斯里蘭卡地處印度東南,而馬爾地夫則是印度的南方。中共與三國建立緊密的國防合作關係,進而對印度形成半包圍態勢。換言之,中共在印度周邊國家深化軍事合作關係,不僅挑戰印度對印度洋的掌握力,亦是挑戰美國的「印太戰略」。因此,共軍是否逐步改變過往象徵性在印度洋保持「軍力存在」模式,逐步在印度洋建立據點或海外基地,做為共軍兵力投射印度洋的戰略支撐。易言之,共軍訪問團連訪南亞三國的後續影響,殊值持續關注與研究。
(本社特約研究員 楊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