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美制台」的「和平統一」進程

發佈日期:2024-04-23

(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邱坤玄)

從去年11月「習拜高峰會」之後,習近平就展開以「經美制臺」為主的「和平統一」戰略,他在峰會中要求美國將不支持臺獨的口號,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停止武裝臺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這是大陸首次提出如此表述。

大陸憑藉在烏克蘭戰爭、北韓核武、伊朗和以巴戰爭的關鍵地位,作為與美國談判臺海議題的籌碼;拜登在面對俄烏、以巴戰爭壓力之際,不能在臺海地區再生波濤,影響年底選情,因此在520之前美國官員穿梭於兩岸,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我總統大選後兩度造訪臺灣,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助卿康達(Daniel J. Kritenbrink)在訪問北京期間還特別會晤了大陸國臺辦副主任仇開明,除了堅決表明立場與底線之外,更有穩住臺海以及賴清德之意。

今年4月初,馬前總統率領一批年輕學生到大陸訪問,同時與習近平舉行第二次會談,習近平高規格接待馬前總統一行,地點在會見外國元首的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在兩岸關係史上首見,除了肯定馬前總統對中華民族所做的貢獻之外,也向臺灣民眾釋出和緩的信號。

習近平在會談中指出要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以及長遠發展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強調長遠發展表示大陸對「和平統一」仍有耐心,更重要的是認為時間站在他們一方,以發展促統一。

520賴清德就職之前提出如此柔軟調性的對臺政策聲明,其實用意非常明顯,在民進黨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只要能接受兩岸都同屬中華民族,雙方就有對話溝通的基礎。在和平統一之前先促進融合發展,再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成為中共未來一段期間的主要工作,如此兩岸關係就有了更多的和平時期。

美國國務院以類似公開聲明的方式,肯定馬前總統的大陸行,認為可以降低兩岸緊張和促進兩岸關係,羅森伯格表示即使北京持續對兩岸對話設下某種前提,但是美國會繼續鼓勵對話,並認為對話有利於臺海和平穩定。

當前各國都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風險,美國、中國大陸與我國都在尋求一個「穩」字,美國已對大陸提出再保證(reassurance),不支持臺獨、不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但是目前僅止於「口惠」,尚未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不過至少雙方關係暫時和緩。

賴清德上臺之後,在美國的管理之下,應該會延續蔡英文總統對大陸不挑釁的策略,但是對內則會以民主的訴求,加大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去中國化」措施,大陸在政治與軍事安全的壓力將持續進行,並且因應形勢變化而增強;同時大陸也會強化與臺灣的人文與青年交流。

目前三方的脆弱穩定架構,將受到今年年底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的衝擊,民調顯示川普贏得選舉的可能性較高,他如果上臺,全世界都將面臨不確定性的風險,大國的實力與定力成為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主要依據,中小國家則需要足夠的智慧在兩強中避險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