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化之歐亞地緣格局及其可能變數

發佈日期:2024-07-10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

    習近平於511日結束匈牙利這個歐洲行最後一站返回大陸後,在516日於北京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繼續將雙邊關係推向史上最高水準。接著,普丁在619日進行24年來首度造訪北韓之旅,並與金正恩簽署形同攻守同盟之《全面戰略夥伴協議》,兩天後繼續對越南進行了7年來首度正式訪問。74日,「上海合作組織」在哈薩克召開了第24屆元首理事會,會中最重要的決議乃批准白俄羅斯成為該組織第8個成員國,也是第一個位於歐洲的成員,不啻具有極其關鍵之象徵意義。

    在此次前往中亞出席「上合組織」峰會期間,習近平除了與哈薩克達成建構第三條跨境鐵路共識,並見證「中」方車輛首次以公路直達方式抵達裡海沿岸港口,接著在轉往塔吉克訪問期間,在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之餘,雙方強調將重視建設「中-塔-阿富汗交通走廊」,並逐步改建「中-塔-烏茲別克公路」,以共同打造「中-塔-烏-土庫曼-伊朗-土耳其」多式聯運走廊,從而共築愈發綿密之歐亞陸上交通網路發展願景。

    就在「中」俄互動持續昇華,且習近平於76日結束訪問中亞返京同一天,向來在烏克蘭問題與他國不同調,且甫接任「歐盟」輪值主席的匈牙利總理奧班於訪問澤倫斯基後抵達莫斯科訪問,雖然他將此行描述為一趟「和平任務」(Peace Mission),卻遭到歐美各國同聲撻伐,儘管如此,他仍接續在78日到訪北京,這也是習近平兩個月前訪問匈牙利後再次與奧班會面,雙方就如何推動烏克蘭和平問題交換意見。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習近平與奧班會面同一天,向來在烏克蘭議題保持中立之印度總理莫迪也到訪莫斯科與普丁進行會晤,引發西方普遍關切。

    由上述可見,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包括習近平訪歐、「中」俄交流、俄朝簽署同盟條約、上合組織擴員、奧班突訪烏俄「中」,以及莫迪訪俄等,這一系列發展不僅為歐亞地緣格局埋下諸多不確定變數,從某個角度視之,似乎也為此一格局之邁向「後美國化」做出若干鋪墊。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來,前述發展同時隱藏著以下幾個潛在矛盾:首先是俄羅斯在向中共靠近之餘,此刻拉攏北韓與越南不免呈現某種平衡操作;其次,「上海合作組織」在2023-24年連續批准伊朗與白俄羅斯入會,固然顯露其影響力擴大趨勢,但莫迪作為唯一缺席2024年峰會的元首卻選擇出訪俄羅斯,亦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第三,「中」俄雖然看似乎利用「上合組織」達成某種「共管」中亞之隱形共識,然哈薩克、吉爾吉斯、亞塞拜然、土耳其和烏茲別克等5國在2021年將「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CCTS)升格改名為「突厥國家組織」(OTS),此一發展很難讓「中」俄專美於此,非但哈薩克在2024年峰會倡議建立一個「突厥中央銀行理事會」,作為該組織3個觀察員之一的匈牙利,也在前述到訪俄「中」兩國行程間隙出席此次峰會。

    總的來說,目前整個歐亞地緣格局呈現出高度複雜化態勢,一方面外有美國主導之「北約」與島鏈同盟網環伺,內則隱約存在「中」俄關係「合中有競」,即便近年「上合組織」不斷擴員引人側目,印度對此組織之若即若離,加上前述突厥國家組織之橫插一腳,以及隱然成為火藥庫之以哈衝突等,都讓此一格局形成複雜交織之局面,其後續發展難以預料,但絕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