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兼任副教授黃秋龍)
今(2024)年7月2日至6日習近平出席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Astana)舉行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4次會議,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自今年5月以來兩人第二度會面。固然,中共宣稱習近平此行係「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彰顯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然而,美國與「歐盟」多次質疑中共持續提供無人機、導彈技術,以及衛星圖像、微電子、工具機等軍民兩用產品技術給俄羅斯,助長其侵略烏克蘭。因此,就普丁面對西方制裁而言,此刻與習近平再度會面,不僅象徵他在國際社會上並不孤單,中亞地區也將成為俄羅斯獲得物資與技術之中轉站;再者,更表明普習共同面對西方,展現「背靠背」最高級別「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值此特殊情勢,習近平在該理事會第24次會議講話指出「三要」:面對冷戰思維的現實威脅,我們要守住安全底線;面對「小院高牆」的現實風險,我們要維護發展權利;面對干涉分化的現實挑戰,我們要鞏固團結力量。基此看來,更充分表明當前俄「中」雙方,必須抗衡美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科技圍堵;再者,對中共而言,也面臨破解「卡脖子」難題,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的挑戰。而今,中共朝向科技強國途徑,不僅正在「去美國化」,而且計畫大幅減少使用西方IT設備,然而理由卻是擔心駭客襲擊和西方間諜滲透。
今年6月24日大陸「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不僅中共政治局7常委悉數出席,反映中共當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且,上述3場會議首次合辦,也是中共「二十大」後首次召開,會議由丁薛祥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在國務院前冠稱「中共中央」名號,更顯得此番召開科技會議頗不尋常。見諸習近平會議致詞稱,現在距設定2035年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值得注意的是,他要求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和薄弱領域,並點名針對積體電路(半導體)、工業母機(工具機/機床)、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確保重要產業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持。可見,習近平致詞之所以坦言「必須增強緊迫感」,不僅為抗衡西方主要國家科技圍堵;尤其,今年6月21日美國財政部發布《擬議規則制定通知》(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 NPRM),對從事半導體、微電子、量子電腦和AI系統研發及生產的陸企,美國財政部有權要求美投資人撤資,也可能移交司法部刑事起訴。從而,美國持續限制大陸取得關鍵技術能力,不僅引起中共的緊迫感,也視「去美國化」為當前科技強國政策重中之重。
針對「去美國化」情勢需要,2023年12月16日中共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即曾制定《臺式計算機(桌上型電腦)政府採購需求標準(2023年版)》(以下簡稱《需求標準》),實際上就是象徵著政策宣示,決定加強科技自產化,用自產技術代替外國科技。甚至,規定黨政部門率先「去美國化」:鄉鎮以上黨政機關,以及鄉鎮以上黨委和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及部門所屬為機關提供支持保障的事業單位在採購臺式計算機時,應當將CPU、作業系統符合「安全可靠」測評要求納入採購需求,其他單位可不在採購需求中提出此項要求。而今,在「去美國化」大趨勢下,據相關媒體透露,中共國營企業也被主管機關告知,須在2027年前將所有軟硬件改成自產科技供應商。
今年4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品質工作的通知》,就對提高「安全可靠」產品品質,進行明確規範包括: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加大智能檢測裝備應用力度;推動工業母機、儀器儀錶、農機產品、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等領域有關政策落實落地;組織開展鋰電池、光伏元件產品品質檢查;開展製造業「三品行動」(原材料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同時,也對打造「中國製造」品牌,就製造業品牌建設基礎、製造業品牌培育,以及品牌評價和傳播力度,提出三種行動面向。儘管「去美國化」成為當前中共科技強國政策方針。然而,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即曾直言,目前大陸雖持續開發半導體,並自行設計更先進晶片製造設備,但大陸晶片製造能力仍落後10年,未來也將保持如此。事實上,全球科技研發人力資源,都差不多處在相近級距。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最終決定強弱勝負與否,並非片面取決於人力素質因素;更關鍵的變數,卻往往是企業文化、法規透明度,以及職場環境等偶然的背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