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
印度總理莫迪於2024年7月8日至9日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舉行第22屆印俄峰會,並順道訪問奧地利。這是莫迪總理繼2019年後再度訪問俄羅斯。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莫迪總理在俄羅斯2022 年2 月入侵烏克蘭之後,首度走訪這個傳統友邦,故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莫迪總理此行主要的成果是簽署9項合作協議及發表長達81點的《持久且擴展夥伴關係》聯合聲明,涵蓋兩國政治關係等廣泛議題,藉以表達深化合作的意願和方向。事實上,印度與俄羅斯從2000年度開始舉行年度高峰會,並在2010年將雙邊關係提升為 「特殊且具特權的戰略夥伴關係」(Special and Privileged Strategic Partnership)。但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莫迪總理便推遲前往俄羅斯訪問。如今印方決定恢復訪問俄羅斯及舉辦印俄峰會,有其戰略佈局上的考量。
首先,印度希望確保俄羅斯的能源供給。莫迪總理在行前發表聲明,談到印俄戰略夥伴關係在過去10年間不斷發展,涵蓋能源、安全、貿易等諸多領域。在莫迪的談話中,排序第一位的合作領域便是能源。在俄烏衝突後,印度不僅沒有加入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還大量購進俄羅斯的廉價原油,並在煉製後將部分轉銷歐美。印度方面對此很自豪,認為此舉協助穩定國際油價市場。在此次聯合聲明中,雙方提到持續能源交易的特殊重要性,同意討論新的長期合約。對印度而言,廉價的俄羅斯石油有助印度經濟發展所需,因此希望俄羅斯能以優惠價格長期供給。此外,印度也希望與俄羅斯強化核能合作,包括合作興建新的核電廠。
印度的第二個考量是中共因素。僅管印度與俄羅斯有著傳統和歷史聯繫,但俄羅斯因為俄烏戰爭需求,愈來愈仰賴中共。莫迪總理因為「中」印關係緊繃及巴基斯坦因素而缺席在哈薩克阿斯塔納(Astana)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但普丁總統則在會議上稱「中」俄關係為「史上最佳」,反應出「中」印俄三邊關係中的重心轉移。印度雖然無力阻止俄羅斯與中共發展更緊密關係,但需要避免俄羅斯在「中」印俄三邊關係中,完全倒向中共。因此,印度需要擴展俄印合作空間,讓俄羅斯在中共之外,仍有其他的合作選項。以確保俄羅斯在未來的「中」印衝突中,至少能維持善意的中立態度。
因此,在行前聲明中,莫迪以「我的朋友」形容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接見印度僑民時,莫迪總理稱俄羅斯是印度「同甘共苦的夥伴」(sukh-dukh ka saathi) 及「值得信賴的朋友」(bharosemand dost)。普丁總統則邀請莫迪總理赴莫斯科郊外的莊園官邸進行私人會晤,緊接著於隔日頒贈俄羅斯最高平民榮譽「聖安德烈勳章」(Order of St. Andrew the Apostle the First-Called)予莫迪總理,以表彰其對印俄關係的貢獻。雙方刻意藉由這些互動,呈現印俄關係的特殊重要性。
莫迪總理此行的第三個用意則是彰顯外交上的自主性。印度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成員國,美印關係也隨著中共擴張及印太戰略的推動而升溫,但印度一直無意與美國締結同盟關係,希望保持外交上的獨立自主性。印度於今年5月,便不顧美國反對,與伊朗簽署恰巴哈爾港(Chabahar)開發協議。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領導人7月9日齊聚美國華府時,印度總理莫迪已在莫斯科擁抱普丁總統,顯示印度無意聽命於美國。
但莫迪總理也試圖說服西方,他並未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在雙邊會晤中,莫迪總理向普丁總統表明,「在戰場上不可能找到解決方案」,只能透過談判走向和平道路。普丁總統雖然稱許莫迪總理的和平努力,但實際上並未停止軍事攻勢。就在莫迪訪問期間,烏克蘭兒童醫院也遭到俄羅斯飛彈襲擊及造成死傷。莫迪雖然對此表達痛心,但也未公開指責俄羅斯不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便在社群媒體抨擊,「看到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在莫斯科擁抱世界上最血腥的罪犯,這是一種巨大的失望,也是對和平努力的毀滅性打擊」。澤倫斯基的批評也顯示,印度在烏克蘭問題的立場其實是有利於莫斯科。
莫迪總理的訪俄也象徵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孤立並無法奏效。俄羅斯與印度的貿易在去年大幅成長66%,目前雙邊貿易額已超過650億美元,早已超越原先設定、在2025年達到300億美元的目標。在此次訪問中,雙方立下2030年貿易額1,000億美元的新目標,完全忽視西方經濟制裁俄羅斯的呼籲。在結束俄羅斯之行後,莫迪總理的專機由莫斯科直飛歐洲,這是俄烏戰爭後所罕見的,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印度外交的特殊性和成效。
整體而言,印俄關係升溫,對內有助印度內部經濟發展,對外可平衡「中」俄關係,也可以成為印度與西方國家折衝的籌碼。在集團政治中佔據樞紐地位才是印度的外交取向,而非押寶某一方。外界鮮少注意到的是,美、日、印、澳等四方安全對話成員國的駐中共大使其實也在莫迪訪問俄羅斯當天公開於北京集會,刻意透露出微妙的平衡姿態。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變遷,印度將更機敏地調整其外交作為,以維持多方逢源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