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趙春山)
從中共舉行黨的18大以來,習近平即多次強調「戰略定力」的概念,並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保持「戰略定力」,按照中共官媒的詮釋,「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為各種風險所懼,朝著既定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向前進」。「戰略定力」來自於「戰略自信」,而「戰略能力」則是產生「戰略自信」的基礎。
經濟和軍事同屬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硬實力」。日前落幕的中共20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三中全會」),重點就是討論如何讓中國大陸走出經濟低迷。「三中全會」公報聲稱,中共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紐約時報》據此評論說:這次會議暗示,「中國領導人想在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之間找到更微妙的平衡。」
中共認為其外部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美國實施的戰略圍堵。拜登宣布棄選,使今年的美國大選「未演先轟動」,川普勝選的可能性大增;而川普的東山再起,勢必影響選後的「中」美關係。
南海與臺海是引發「中」美軍事衝突最具危險性的地區。在川普任內,南海曾發生「中」美兩軍驅逐艦幾乎相撞的事件;川普政府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行動」,次數遠超過前任的歐巴馬政府。
拜登上臺後為推動印太戰略,積極拉攏東協國家,包括菲、越、馬、印尼等主要的南海領土主權聲索國。最近幾個月,中共和菲律賓的船隻,即在這片具有爭議性的水域,大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爭議的核心,雙方看來都沒有讓步的空間。拜登強化與臺灣的實質關係,特別在軍事上提供臺灣武器和人員訓練。臺美雖無盟約關係,但因拜登評估美「中」競爭是「21世紀民主與專制的較量」,故把「民主臺灣」當成美國的「準盟友」。
但川普似乎把臺美關係視為一場沒有底線的「金錢交易」。他在接受接受《彭博商業周刋》專訪時,抱怨臺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業,認為臺灣應為美國的防禦付費。川普聲稱有能力結束俄烏戰爭和以阿衝突,他勝選後將避免捲入臺海衝突,即避免讓美國處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面作戰」的困境。
川普不可預測的風格,以及交易性的外交政策,必然會讓盟友擔心,不確定它們是否會成為他和北京利益交換的籌碼。但中共智庫人士認為,舊金山「拜習會」達成「管控風險、防止意外軍事衝突」的共識,會讓美「中」戰略競爭暫時呈現「策略性緩和」。
「避戰」促使「中」美關係緩和,但川普為「讓美國再次偉大」;習近平為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雙方會把競爭箭頭轉向經濟領域。因為,擁有足夠的能力,才可以在面對地緣政治利益衝突時,展現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