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陳育正)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於2024年5月16日在北京接待俄羅斯總統普丁,隨後兩人又於7月3日在哈薩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談。在雙邊領導人關係熱絡的背景下,「中」俄兩國從6月底開始展開一系列顯著的軍事活動。隸屬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5艘艦艇在6月28日至29日通過宗谷海峽進入日本海。隨後,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於7月5日發布消息,稱「中」俄兩國共4艘海軍艦艇於7月4日至5日經過鹿兒島縣近海的大隅海峽,朝太平洋方向進行聯合航行。許多分析認為,這是雙方進行的第4次海上聯合巡航,也是首次進入南海海域。這次海上聯合巡航於7月16日結束。
「中」俄兩國不僅在海上有共同活動,另一個重要的軍事動態是在阿拉斯加附近進行的「聯合戰略空中巡邏」。俄羅斯的2架Tu-95MS戰略轟炸機與共軍的2架轟-6戰略轟炸機今年7月25日在楚科奇海、白令海及北太平洋上空進行空中巡邏,這些地點靠近美國阿拉斯加州。中共國防部證實,根據其年度合作計畫,「中」俄兩軍在白令海周邊空域組織空中戰略巡邏,並表示這一行動不針對第三方。自2019年以來,這是兩軍進行第8次空中戰略巡邏,目的在提升兩國空軍協作水平,深化戰略互信和務實合作。這一行動雖然停留在國際空域內,但確實飛越阿拉斯加的防空識別區,引發美國與加拿大的高度關注。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指出,這次活動並未進入美國或加拿大的領空,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俄軍事協同能力有所增強。
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次行動被視為兩國軍事合作的一次升級,因為這是兩國轟炸機首次從同一個俄羅斯基地起飛,在阿拉斯加和北太平洋附近進行聯合空中巡邏,這反映兩國軍隊聯合行動能力的提升。筆者認為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包括協同行動計畫、雙方指揮與控制、後勤支援協作與中共對美國核打擊威脅等。
首先,兩國軍隊必須能夠在作戰計畫上進行高度協調,以確保雙方能夠在相同的行動計畫下執行巡航任務。例如,共軍的轟炸機從俄羅斯基地起飛,這需要雙方提前進行詳細規劃,包括飛行路徑、燃料補給、空域管理等。這樣的協調確保雙方能夠在聯合作戰中無縫合作,並且在任何可能的突發情況下都能迅速反應。
其次是通信與信息共享。在這樣的聯合行動中,通信系統的「相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至關重要。這意味共軍和俄羅斯必須能夠使用彼此的通信設備和網絡,來即時共享信息和指令。例如,在長程飛行期間,兩國轟炸機必須保持密切聯絡,需要透過聲音或者圖像方式來傳遞,以確保行動的協調一致,雖然不清楚是用何種方式交換數據,但是戰術執行層面而言至少反映雙方正提升相互操作性,與美國在環太平洋軍演(RIMPAC)與參演部隊或盟軍進行相似的訓練目的。雖然公開消息來看,俄羅斯方面對外表示有俄羅斯Su-30SM與Su-35S戰機共同參與,但不清楚是否有預警機或其他機型參與其中,某種程度意味參與的機型越多越需要完善的指揮與控制能力。
第三是後勤與資源共享。就美國與加拿大的公開資料,共軍的轟-6戰略轟炸機能夠在俄羅斯的基地加油、進行執行遠程航行任務所需要的後勤作業,這需要雙方在後勤工作方面有充分的協調。例如,俄羅斯提供的基地設施必須符合共軍軍機的技術需求,這要求雙方在後勤管理和基礎設施兼容性上符合作業標準。
第四是中共對美國核武威脅增加。美國近期高度關注中共核武能力的發展,此次中俄轟炸機在阿拉斯加附近的聯合巡邏進一步凸顯這一威脅。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的聲明,兩國正在「聯合行動新區域」進行聯合戰略空中巡邏,可能意味著這趟訓練路線具有指標意義。值得留意的是,中共具有核打擊能力轟-6戰略轟炸機透過從俄羅斯空軍基地起飛,飛抵距離阿拉斯加海岸約200英里,這是釋放中共擁有一定的空中核打擊能力,這也部分呼應為何近年美國政府對於中共擴大核武能力的擔憂。
總體來看,「中」俄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此次「空中聯合巡邏」是進一步檢驗和提升雙方空軍合作程度的一部分,目的是展現兩國之間日益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中」俄之間的這種軍事合作一定程度反映大國競爭的加劇,特別是在印太地區。此外,根據中共學者的研究與論述,反制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架構具有其必要性。2024年環太平洋軍演於今年6月26日在夏威夷和珍珠港周邊舉行為期35天活動,參與國家多達29個,創下歷史新高。演習期間模擬擊沉美軍退役的「塔拉瓦號」兩棲突擊艦,被視為針對中共海軍大型水面艦艇。因此,「中」俄聯合軍事活動的意圖顯然不僅僅是針對第三方,而是針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突顯大國之間相互較勁的軍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