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救市效益與挑戰

發佈日期:2024-10-14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譚瑾瑜)

        中國大陸於今(2024)924日起提出一系列救市措施,股市在5個交易日內大幅上揚,十一長假後持續飆漲3天,至1011日三大指數集體下跌,上證綜指跌2.55%、深證成指跌幅近4%、創業板指跌5%後,1012日中國大陸財政部舉行「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記者會,宣布將推出「一籃子增量政策」,包括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發行特別國債補充核心資本等,強調中國大陸財政將可實現收支平衡,達成全年預算目標,昭顯其救市決心。然而中國大陸經濟是否能因而提振起弊,為全球當前關切重點。

        中國大陸自鬆綁清零政策後,促進經濟成長的消費、投資、出口等三駕馬車均面臨挑戰,而對內又面臨三大風險。首先,社會消費品零售金額年增率從20234月的18.4%高點放緩至今年8月的2.1%,已接近防疫封控時期水準;其次,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接連受到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疫情之衝擊,加之2023年房地產市場低迷及內需疲軟,導致外資撤出,2024年前8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31.5%;再者,2023年中國大陸因美中競爭及美墨加協定之衝擊,中國大陸失去美國第一大進口地區的地位,全年出口衰退4.6%2024年前8月中國大陸出口金額雖由負轉正成長4.6%,然而新出口訂單連續5個月位於榮枯點之下,20249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僅達47.5,出口仍欲振乏力。

        對內,中國大陸面對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三大風險同時席捲。2024年前8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衰退10.2%,同期間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及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年增率亦大幅衰退20.2%23.6%,房屋待售面積年增率則達13.9%,均顯示中國大陸房地產業景氣仍舊低迷不振。而在地方債務上,根據2024910日「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政府債務管理情況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大陸政府法定債務餘額已達70.77兆人民幣,其中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高達40.74兆人民幣。地方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金額自2021年逐年減少,2024年前8月僅收入2.02兆人民幣,較去年同期衰退25.38%

        中國大陸三駕馬車失靈及內部三大風險同時襲來,使得全球投資者卻步觀望、中國大陸民眾消費謹慎,進一步引發通貨緊縮的挑戰。20248月,中國大陸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為0.6%,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同期衰退1.8%,凸顯出中國大陸內需疲軟。若物價持續下滑,不僅威脅到中國大力的經濟成長前景,亦進一步壓縮了企業利潤,為長期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上述經濟挑戰是為中共提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之主因,而起手式便是以恢復信心為主軸,透過同步降息及降準、宣布調降房貸自備款比例、上市公司取得融資專用投資股市等救房市及股市措施,先行激勵股市上揚。924日措施包括:第一,將存款準備率調降0.5%6.5%,約可挹注長期流動性資金約1兆人民幣,同時將利率7天期逆回購利率由1.7%降至1.5%,帶動市場基準利率連動向下;第二,宣布調降房貸自備款比例,第二間房貸最低自備款比例由25%下降調至15%;第三,促使上市公司自央行及銀行取得融資,以專用於股市投資及買回庫藏股之資金等。

        隔日925日又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及希望振興經濟之後可以透過市場調節就業,並破解結構性就業,以解決當前嚴重的失業現況;至9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則提及努力提振資本市場,並努力完成全年經濟成長率達5%的目標,再次為提振經濟決心做出確切的保證。

        就其股市表現而言,中國大陸一系列救市措施,已初步達到激勵國際及內部資金挹注股市之效益,並在提振投資者信心上起了明顯的效益。此波救市措施至中國大陸股市於1010日的漲幅高點,上證指數上漲20.12%、深圳成指上漲29.54%;而在十一長假休市期間,救市措施持續香港股市持續上漲,至107日新高點,恆生指數、國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依序上漲26.59%、30.39%、45.65%,充分顯示此波救市措施具有提振投資者對於中國大陸股市未來發展之信心,從而達到刺激股市活絡之效果,而當前回檔亦有助於吸引投資者轉進,為低檔多時的中國大陸及香港股市注入活水。

        展望未來,雖然此波救市措施成功打響恢復投資者對於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信心,然而前述中國大陸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依然艱鉅,仍需要持續固定輸出相當正面堅守支持市場的決心,始能度過危機。對內,中國大陸尚需時間去化房地產庫存,解決其與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連動擴大風險的可能。目前中國大陸運用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及持續降息等措施提供充裕的流動性,再配合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行稅制改革改善地方財政及金融改革防範金融危機,並直接提及取消住房限購政策,擴大房地產去化庫存的需求。惟市場是否能因此減緩疑慮安心購房,逐漸恢復買氣,仍需持續觀察。

        另面對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引發外資出走潮,連帶影響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的表現,因而削減就業機會之危機方面,中國大陸除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突破關鍵技術之外,亦積極運用自身經濟規模,持續以「廣交會」、「投洽會」、「服貿會」、「進博會」、「消博會」、「鏈博會」等招商引資,其效益是否真能扭轉局勢,亦相當不易。中國歐盟商會於2024510日《商業信心調查2024》中曾提及,在能獲得更寬鬆市場准入的前提下,有可能增加投資的歐商受訪企業比例仍然大幅下降10個百分點(53%),可以看出即使為來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積極開放並獲得大幅改善,要將投資迅速吸引回到中國大陸投資並非易事。在美「中」競爭持續下,如何在拓展出口的同時降低貿易摩擦,重燃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將是中國大陸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