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拉攏臺灣「首來族」凸顯對臺政策的窘境

發佈日期:2024-10-15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黃奕維)

   中國大陸(下稱:大陸)「國臺辦」近日表示,大陸推出臺灣民眾赴陸旅遊促銷活動,對於「首來族」、簽發次數為「01」的臺胞證持有人,其於1年內赴景區遊覽可以免門票費用,首波有1,256個景區適用該促銷活動。被認為是明顯是針對深受小紅書、抖音影響,看到的都是對岸旅遊、美食等「較軟性一面」的年輕世代。然而,此吸引臺灣民眾前往的「小恩小惠」政策,似乎也凸顯大陸對臺政策的「無計可施」。

    統計數據來看,臺灣年輕人並不喜愛赴陸旅遊,臺灣自2008年開放兩岸直航迄2023年,這16年來大陸雖然是臺灣人第2大出境目的地,然而以年齡來看,過去16年赴陸累計人次以5059942萬人次最多,4049935萬人次居次,2029歲年輕族群人次僅290萬,有明顯斷層。從近年整體出境人數來看,2016年最初赴陸人次穩定攀升,至2018年達到高峰417萬人次,其中仍以5059歲年齡層為主,占當年赴陸人次的24.23%2019年臺灣赴陸人次開始下降,特別是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後,年輕人赴陸人次降幅較大,與2018年同期相比大減19.8%。其他年齡層的減少則較不明顯。疫情後,2023年赴陸人次只有176萬,遠不及疫情前的400多萬。雖然政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近年大陸對臺的各種文攻武嚇強度不減反增,國際「反中挺臺」的強度日增,加上大陸內部監控管制增強,經濟發展條件欠佳,都影響了國人,特別是年輕人赴陸旅遊、發展的意願。

    梳理大陸對臺青年工作,可以發現是隨著不同的時空環境而不斷調整的,從江澤民時期開始,特色是建立兩岸青年交流的品牌項目,透過一對一親身接觸,期望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瞭解,藉由對大陸文化古蹟巡禮,喚起共同歷史意識、營造文化相通之感。此外,透過重點導覽,展示「大國」實力,提高對中華民族發展前途的關心與興趣;胡錦濤時期,則是擴大交流規模、完善赴陸條件,鎖定明確目標對象,將特定族群區隔出來,差異對待。以擴大交流規模為基礎,活動內容集中再說明政策立場、展示社經文化以及創造接觸機會,同時搭配開放臺生赴陸就讀大陸高校、調整收費,並推出降低臺灣青年進入大陸勞動市場障礙政策,期待能增加臺生對大陸的歸屬感,吸納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發展。

    到了習近平時期,在2012年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前,基本上延續胡錦濤時期「加強交流」的政策主軸。20143月太陽花學運爆發,到20165月政黨輪替前,調整強調「三中一青」,強化營隊的多元化,與創業就業的媒合、補助,增加接觸機會與發展途徑、給予大量紅利;2016年迄今,則推出包括體驗式交流、一代一線、融合發展、主題式、封閉式與客製化交流,以及新媒體的大量運用。以主動出擊的方式,加強融合發展,期待臺青在大陸落地生根。儘管不同時其對臺青年工作的手段不同,但目標均十分一致,即是希望以各種優惠、利多,改變臺青對大陸的偏見、增加好感,進而改變臺青的身分認同,最終實現「國家」統一。

    然而,大陸長期投注鉅額資源拉攏臺灣青年赴陸,看似豐碩成果的背後,換來的卻是臺青的漸行漸遠。當年太陽花學運的爆發,使中共驚覺以往對臺政策的失敗,因此開始調整政策方向,但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似乎仍未挽回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觀感,歷年不同研究機構的調查均顯示,大陸長期對臺青年釋放利多、紅利的效果,無法外溢到政治、國家、身分認同領域,成為大陸對臺統戰亟欲突破的困境。如今推出「首來族」門票免費的政策,期待以低廉的門票為誘因,拉攏原本赴陸意願就不高的臺青,進而改變對大陸刻板印象與認同,如此「小惠」能有多少效果,仍須觀察。但似乎凸顯了大陸對臺政策所謂「軟硬兩手策略」,「軟的一手」可能已經「無計可施」。因此我們更需關注大陸在此發展下,「硬的一手」可能的發展,及早因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