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強出席東亞合作領袖系列會議評析

發佈日期:2024-10-15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鄒文豐)

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109日起,赴寮國出席東亞合作領袖系列會議,並首先對寮國進行正式訪問。在系列會議期間,李強除在1011日分別出席中共與「東協」、「東協」與「中」日韓,以及東亞領導人峰會外,並先後會見澳大利亞、日本、柬埔寨、泰國、新加坡和歐盟領袖,12日完成在寮國的外事議程後,再轉往越南繼續訪程。

此次李強在與「東協」的多邊外交方面,依不同場合各有訴求要點。在中共與「東協」領導人會議上,李強主打「中共-「東協」自貿區3.0版」升級談判實質性結束,指此為雙方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提供制度性保障,係共同引領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重大舉措;後續將加快簽署和實施「3.0版自貿協定」、建構立體聯通網路、擴大新興產業合作,以及深化人文交流,會後並簽署多份各領域合作聯合聲明。

在「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李強則強調將全面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冀加速重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以充分發揮「10+3」機制作用,支持「東協」在區域架構的中心地位。而在東亞峰會上,李強訴諸的是中共所提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稱願與各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將支持以「東協」為中心的共商、共建、共用區域安全治理之路,堅決抑止危害地區穩定、推高衝突風險的行為,並爭取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磋商。

此處反映的是,中共自忖與「東協」已互為最大貿易夥伴,雙方經貿互賴日深,若言美國將拉丁美洲視為其「後院」,則中共勢必要不斷深化及鞏固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而加固與「東協」的自貿機制,正是至關重要的運作途徑,藉此穩定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既對中共周邊外交意義重大,所發揮的地緣政治效用更可作為中共與美戰略博弈的利基;惟南海問題是中共發展與「東協」關係的「軟肋」,刻意淡化衝突面,強調正積極推進規則建設,乃是北京當局遂行「國際統戰」的階段性策略。

至於「東協」「10+3」峰會,從會議通過「『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關於加強區域供應鏈聯通的聲明」,不僅可見中共視與周邊國家共組的地緣經濟網,為其抗衡美歐「脫鉤斷鏈」的戰略依托,北京欲藉此推動重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促使日韓增加改善與「中」關係動能的企圖,更是溢於言表。

在雙邊會談方面,相較於李強和哪些領導人談了什麼,重點更在於李強沒有會見的國家領袖。除緬甸外,李強所見的均為中南半島國家領導人,南洋群島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國領袖則都未會見;另外,李強也未與南韓總統見面。

諸如緬甸、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國,當前與北京關係並非不睦,雙方領導人雖未在此次峰會舉行場邊談話,然各自高層均能保持外交聯繫;不過,參證中共慣於將多邊舞臺的附加會見作為立場表態的場域,那麼對比李強會後順訪越南,習近平更同時在北京接見越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是否在暗示其他南海聲索國應配合「南海行為準則」協商,箇中意涵殊值玩味。

而中共與南韓的關係就更是微妙。在至少近4年的時間內,「中」韓關係確實無法用緊密或和睦形容,直到今年5月「中」日韓峰會恢復舉行前,雙方高層外事接觸才恢復正常,李強也在「中」日韓峰會上與尹錫悅總統會面,接續是多場地方官員交流及事務性對話,和南韓政府發生齟齬的中共駐韓大使後續也奉召返陸,只是,若李強與日本領袖會談,是因石破茂首相甫任新職,則以北京對日韓外交策略的角度觀察,未見南韓總統,恐怕是「中」韓之間仍有歧見尚待解決。

總的來說,李強此次寮國之行,在與「東協」國家的多邊場域上,聚焦共同經貿利益的用意明顯,亦符合中共對「東協」外交的一貫方略,不過在北京必須應處大陸內部經濟成長壓力的背景下,對於東南亞各國同樣關切的商品傾銷、中南半島主要河流水資源分配,乃至於「一帶一路」建設衍生的各種問題,李強則均未提及,即使東南亞國家一貫採取「經濟靠中國」的立場,但這些問題或將為中共與區域國家的外交互動發展,留下變數與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