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昌宏)
中國大陸現正面臨一場目前還看不到終點的停滯期,內捲的窒息感在各行各業蔓延,不僅低薪行業捲得嚴重,現在令人意外地捲入了過去人人眼中的菁英行業—律師。中國大陸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簡稱為法考,2024年第一試客觀題已經在9月21號和22號,分成兩梯次,在中國大陸全境9,000多個考場舉行,共計96萬多人報名,相較於2023年增長12%,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在中國大陸境內,「法考」是許多公職的入門磚,通過第一試客觀題的考生,還必須再通過第二試主觀題才能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然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律師在通過法考之後尚須至律所實習一年。這項考試同樣也對臺灣考生開放,過去曾一度吸引不少臺灣考生赴陸報考,但後來因為執業限制、臺商撤離中國大陸市場等種種因素,讓許多臺灣考生望之卻步,據統計2024年只有85名臺灣人報考,創下歷史新低。即便如此,法考不用臺灣人的加入,這場考試在中國已是一片紅海。
和臺灣律師類似,中國大陸的律師養成期十分漫長,通常是1年(備考)+1年(實習)+N年(執業),最後的N年執業期,往往必須是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由於,中國司法部力拼2025年律師隊伍達到75萬的政策目標即將達標,過去幾年飆高的通過率,讓法考從「天下第一考」跌落神壇,淪為「有手就能過」、中年人失業新三件套:「外賣、滴滴、參加法考」的玩笑話,高通過率也讓法考培訓機構,勇於和考生來場客觀題(第一試)「不過包退」的「對賭」協議(只要第一試沒有通過立刻全額退費),讓法律服務市場生機勃勃,教育機構也「荷包滿滿」,其結果導致處處充斥著投機氛圍,促使許多法學巨擘出面呼籲中國大陸司法部應提高考試的難度,並且應當開始緊縮通過率。
根據2024年一月的統計,全中國大陸律師人數已經突破70萬人,所謂「習主席的目標」,在達標之際,中國大陸司法部會緊縮法考通過率勢在必行。然而,過去短短幾年,增加近50%的法律工作者,迎來的不是職業濾鏡下的驕奢淫逸,而是殘忍現實下的入不敷出。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內外交迫,大環境的前景不佳,許多企業在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成本,不約而同一刀砍向法律顧問,逼得有些知名律師事務所得祭出「零元購」,用物美價廉的法律服務,保住岌岌可危的法律顧問合約。如此稀缺的案源,卻面臨著龐大新進人員隊伍進駐,僧多粥少的情況儼然在法律服務市場成形。因此,無法自帶案源的實習律師被視為是事務所沉重的負擔,實習律師紛紛主動開出兩千到三千元(人民幣)的薪資,卑微的只求事務所賞賜一個「實習機會」,更無奈的是這樣的薪水,實習律師還得自付社保(五險一金)、座位費,除此之外,承接的案子還得再抽出兩成作為事務所的管理費,相當於賠錢在工作,種種的現實,打破長久以來大眾對律師行業的職業濾鏡。中國司法部不僅要想辦法重新擦亮「天下第一考」的招牌,還有潛藏在法律服務市場良莠不齊的法律諮詢公司,這又是另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棘手未爆彈。
不可否認,在習近平上任後,中國大力宣導法治國家的重要性,不僅大幅度地進行了司法改革工作,也藉由宣揚法治告訴老百姓,法律不再是「擺設」,而是必須拿來用的生活工具。國家講求法治,人民才有所依歸,這也凸顯了「以法治國」的精神,當然,法律相關的隊伍格外重要,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法治人員才能夠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所以才有了過去將近十年的律師人數高成長期,但是也正因如此,大幅放寬考試合格率,各種押題在法考機構盛行,讓不具標準法律訓練的門外漢,透過短期速成的形式也能夠精準猜題通過考試,但其法律素質堪憂,恐怕離一般認知的合格律師存在不小的差距,這個亂象也終於逼得中國大陸司法部出重手進行改革。
股神巴菲特曾說"After all, 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有誰在裸泳。如今中國大陸也到了滿街都是大學生的年代、學歷快速貶值、律師案源稀缺等種種社會問題,這些都是臺灣社會曾深陷,甚至有些問題至今依然無解。然而經歷一番暴風洗滌,我們看到有許多生存下來的勁草,當然也有為了生存選擇與惡魔為伍。過去,臺灣深陷的泥沼,如今中國大陸也正在經歷,不過由於人口基數不同,影響勢必比臺灣更全面、衝擊更大。大陸在快速拔升衝刺三十年後,要如何才能減緩硬著陸的強大衝擊,這一方面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提醒投機者,潮水已退去,趕快去把褲子穿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