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擬提高「財政赤字率」解地方債危機

發佈日期:2024-10-18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李沃牆

2024年已進入第4季,中國大陸(下稱大陸)又時值建國75週年,今年經濟成長能否「保五」,對領導人而言,至關重要。大陸金融管理三巨頭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證監會主席吳清於924日罕見地聯袂召開記者會,宣布多項重大利多政策,全力拉抬股市、房市及經濟意味極其濃厚。然而,在A股上漲近2成後,開始進入盤整階段,若無新的財政刺激,恐難再締造新一波盛況。

除降息、降準等寬鬆貨幣政策出臺外,大陸的新救市政策在1012日由財政部出場擔綱。財長藍佛安提出的「財政增量」規模加總超過4兆元(人民幣,下同),希冀拉動第4季度的經濟增長,確保全年經濟維持5%的增速。總結大陸財政部「四箭齊發」的政策重點,包括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增加債務額度,化解隱性債務。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六大國有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加大信貸投放能力。允許地方政府用專項債籌措的資金,直接購買土地儲備,避免房企倒閉賤賣,確保房價穩定。在十一假期前針對弱勢群體發放補助金之後,將再針對學生提出紓困、刺激消費的補貼。隨後,大陸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負責人於1017日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以「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措施,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其中,提出要擴大「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至人民幣四兆元最受關注,該規模是已審批額度近一倍之多,為房市注入新的活水。

眾所周知大陸長期以來,地方債居高不下,甚至連公務員在這幾年中都被減薪,共度財政難關。至於地方債務究竟有多少,一直是眾說紛紜。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20238月估計,大陸地方政府債務累計高達94兆元,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然而「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政府債務管理情況的報告」指出,全國政府法定債務餘額70.77兆元,當中30.03兆元為國債,40.74兆元是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顯示地方債務規模高於中央債務。若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GDP初步核算數126.06兆元計算,全國政府法定負債率(即政府債務餘額占GDP的比例)為56.1%。該報告也提出了五大重點,包括,科學確定政府債務規模和結構、深化國債管理改革、加強和完善地方政府債券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債務全鏈條、全流程監管,以及積極配合「人大」監督相關工作。

進一步分析,今年全年預計地方債發行規模有望達到9兆元,用於推動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大內需,提振市場信心,支撐經濟。截至今(2024)年6月底的統計,大陸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42.6兆元。據此,全年可能會超出去年額度。再者,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僅15.3兆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5.7%,顯現地方財政極為困窘。經濟學家估計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恐高達70兆,而且,這些債務中至少有6兆面臨較高的違約風險。

有鑑於此,為遏止經濟疲軟下行及地方債務違約風險,可望在12月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討論提高「財政赤字率」,並在明(2025)3月全國「兩會」宣布。據報導披露,中共官方擬在未來3年內發行6兆元的超長期國債,解決地方政府債務攀升的難題。又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可知,中共近10(2015-2024)的財政赤字率,分別為2.4%(2015)3%(2016)3%(2017)2.6%(2018)2.8%(2019)3.6%(2020)3.2%(2021)2.8%(2022)3.8%(2023)3%(2024)。其中,20202021年因新冠疫情(Covid-19)之故,發行逾2兆元的專項債供紓困及減稅降費使用,財政赤字率也提高至3.6%3.2%,而2023年因第4季增發國債,財政赤字率亦由原預定的3%調高至3.8%,明顯高出3%的警戒線。另有機構預估,2025年應會維持積極財政政策,財政赤字率目標可能超越今年的3%(或調高後的3.8%)來到4%歷史高峰值。

持平而論,中共當局雖然貨幣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短期顯見激勵效果。然中長期的經濟挑戰仍多,包括房地產長期低迷,債務違約未解、地方政府債務有增無減、以及消費疲弱、外資出走等窘態。另外還有人口老化、養老金和醫療等社會保障成本增加,以及製造業轉型升級、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多重問題待克服。外界關注的救市政策能否奏效,今年能否達經濟成長目標,就看最後這一季的數據能否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