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鄒文豐)
中共外長王毅2月12至17日出訪英國、愛爾蘭,並赴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在訪英部分,王毅首先會見英國首相施凱爾,表示去年底「中」英領導人會晤啟動雙方關係改善發展進程,各層級交往相繼恢復,而近期財金對話取得豐碩成果,彰顯雙方務實合作巨大潛力;冀與英方鞏固雙邊關係向好態勢,深化拓展基礎建設、經貿投資、清潔能源等各領域合作,加強戰略溝通、增進理解互信,為世界提供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其後,王毅與英國外交大臣拉米舉行第10次「中英戰略對話」,商討下階段雙方交往合作路線圖,達成共識包括:一、由英國能源安全和淨零排放大臣赴陸建立雙邊能源對話;二、由英國科學、創新與技術大臣赴陸召開「中英科技創新合作聯委會會議」;三、由英國教育大臣赴陸與「中」方教育部長交流;四、加速籌備並舉行「中」英經貿聯委會、衛生、產業合作等機制性對話;五、打造雙方金融服務、清潔能源、人工智慧合作亮點;六、深化全球治理、發展夥伴、網路安全、因應氣候變化等合作。
這是繼2018年7月後,時隔6年多再度舉行的「中」英戰略對話。回顧英國工黨去年7月執政後,10月即派外相訪陸,11月藉G20里約峰會時機進行雙邊領袖場邊會談,今年1月再由財政大臣里夫斯赴陸重啟2019年後被擱置的「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北京方面稱雙方達成69項互利共贏成果,除共同表達堅持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立場,將致力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外,英方並認為強調金融為重心的合作,以及解除部分貿易禁令等措施,將能為英國經濟帶來高達10億英鎊的收益。
在過去幾屆保守黨政府執政期間,英國與中共關係因香港、新疆與大陸內部人權,以及貿易摩擦、間諜滲透等問題,多年來始終處於低點,並受「中」美競爭等國際戰略格局影響甚深;惟美國川普政府二度執政後,隨其整體外交,乃至於對歐政策變化,使得英國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正在審議對「中」政策立場的工黨政府,事實上已將改善對「中」關係作為主要目標之一,目的正是為避險及助益重振國內經濟。
英國首相甚至在與習近平會晤時即承諾,英國將成為可預測和務實的合作夥伴,希望進一步深化雙方貿易關係。在此情況下,王毅在倫敦也緊扣這樣的論述主軸,指「中」英加強對話合作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正確選擇,「中」英存在制度、價值差異很正常,關鍵在建立客觀理性認知、相互尊重、對話溝通;藉機拉攏並穩定與英關係用意明顯。今年下半年英國首相會否訪陸,不僅將是雙方關係更為進展的重要指標,對於美歐、「中」歐關係,及至國際政治情勢,都將產生戰略性衝擊。
至於「慕安會」部分,王毅於「中國專場」的演說,其實也採取相同的表態策略,指出一、應倡導平等相待,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將堅持權利、機會、規則平等,做為建設多極世界基本原則;二、應尊重國際法治,大國要發揮帶頭作用,不能迷信實力至上或搞例外主義,遵守國際法不能搞雙重標準,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就應「支持中國實現完全統一」;三、應踐行多邊主義,搞本國優先只會造成各方多輸,對於共同挑戰須團結應對而非陣營對抗;四、應堅持開放共贏,保護主義不是出路,濫加關稅沒有贏家,應以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支撐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並稱「中」方始終認為歐洲是多極世界的重要一極,「中」歐雙方是夥伴而非對手,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冀雙方深化戰略溝通和互利合作。
王毅固然在藉機向美方喊話,但其明顯針對美國的「應然性」主張,以及遙指「現在真正挑戰秩序、毀約退群的國家讓歐洲每天都能感受到陣陣寒意」的說法,無疑使北京在團結各國應對「川普風險」上,取得相當成功;意即,中共正透過國際多邊場域強化其戰略敘事,且將美國塑造成全球動盪的根源,這不僅將有助於北京推動自身倡議融入國際體系,也顯然是在利用美國與盟友間的齟齬謀取外交利益。
利用歐盟繼澳、日、德、英國後,對「中」態度也開始轉向務實,以應對新的國際政情變化;王毅歐洲此行,急於向各國軟言相慰、誘之以利,重新盤整與歐關係之情,可謂溢於言表。而在英國首相年內可能訪陸同時,歐盟與中共也正在計畫今年舉行領袖峰會,以為雙邊關係發展50週年擘劃未來願景,北京轉以與歐具備強大「共生」經濟關係定義雙邊合作,下階段歐洲各國與中共外事互動,以及「中」歐整體關係動向等,值予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