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趙春山)
結束以哈衝突和俄烏戰爭是川普的競選承諾。川普說到做到,在他和俄羅斯總統普亭為時90分鐘的通話後,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於本月18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了長達4.5小時的會談。會談能否導致俄烏全面停火仍有待考驗,但川普外交的「起手式」,卻讓人大開眼界。
身為「當事方」的烏克蘭和「利益攸關方」的歐盟,都沒有代表應邀與會。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而言,感覺就如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說過的那句名言:「成為美國敵人是危險的,但成為美國朋友是致命的」。川普批評澤倫斯基是「獨裁者」,暗示他必須透過另一次選舉才有資格參與談判。
至於歐盟的感覺,如外媒在聽完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會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講話後評論,「與作為傳統盟友的歐洲國家相比,美國可能更願與俄羅斯合作」;而且,「整起協商一開始就似乎偏袒俄方」,質疑「這是否能被稱為協商,還是某種程度算是美國的一系列屈服。」
川普將西半球視為「美國優先」的外交重點,不僅因涉及非法移民與毒品走私等邊境管控問題,還著眼於開發能源及關鍵產業所需的稀有礦物資源。川普期望減少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同時防止中國在該地區經濟與政治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
川普的政策讓我們看到「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的影子,也就是美國認為歐洲列強不應再進一步殖民美洲,或涉足美洲國家相關事務;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爭端,美國基本上保持中立;但若相關戰事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其為具有敵意之行為。「門羅主義」因此被視為美國對外政策實施「孤立主義」(isolationism)的一個代表。
川普對外政策的基本概念是在「美國優先」的前提下,讓「美國再次偉大」。川普在就職演說中,對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大力稱讚。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對此做的新聞旁白是:「麥金利親自指揮了美西戰爭,這埸戰爭不僅讓古巴獲得解放,還使美國獲得了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的控制權。他促成了夏威夷的併入,並憑藉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迫使其他國家不得不正視美國在中國的貿易權益。」
川普上任後連續發表美加合併、占領格陵蘭島及巴拿馬運河、改名墨西哥灣為「美國灣」,以及在火星插國旗等言論,顯然回應了當初麥金利的主張;更重要的是,麥金利提高關稅、保護美國工業,以及鞏固金本位制度等政策,也成了川普仿效的對象。因此,川普的行為不是單純的「孤立主義」,反而像是旅美中國學者鄧聿文形容的「擴張性孤立主義」即「希望藉壯大實力及國威,令他國不敢違逆美國的要求。」
列寧說「最堅強的堡壘,必須要從內部攻破。」川普為了鞏固內部堡壘,努力減少美國在海外投注的資源,這點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目的是否有如外界若干評論所說,是為了「聯俄制『中』」,和中共進行一埸可能必須投下更多資源的長期鬥爭?這個問題恐怕只有等待川普啓動和中共的「交易外交」後,才能找到答案。